【职思琐语】2017年的最后一篇日记
2017就要过去了,忙忙碌碌地一晃眼就又到了年底总结的时候。近几年越来越不喜欢做这项例行的工作,是因为每次回顾今年目标都有至少一半没有达成,别管是因为自己懒惰,还是外界情势和因缘际遇的变化,总之结果都是没实现年初定的目标,所以几年过去自然也就没什么心气去给新的一年定目标。
自己的文章里、与亲友同事的闲谈里,总提“随缘”,就是因为年龄越大,经验和人脉关系越多,就越有不可预知的际遇;工作和生活的责任越重或越宽,各种决策中考虑的制约因素就越多。这些无疑都很容易改变自己原来的规划,哪怕这规划的时间段仅仅是一年,也常常偏离原来的轨道。
今年元旦到春节这段日子是最痛苦的,看年初的日记都能看出来,在奇葩领导的阴翳中,每天都在辞职与否中摇摆,如果那时把2017的目标定为找到新工作跳槽,那无疑是没有完成的。记得今年初写《My turnaround in 2016》那篇文的最后一段的末尾对2017年的期望很简单: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把一切交给命运吧。如果把这视为目标的话,我肯定是完成且超预期完成了,啊哈这一年来能忍住没有辞职,而且最后奇葩领导反而辞职了,这证明我今年的运气还算不错~所以,定新一年目标时如果受当时的情境和心绪影响,这目标大概率没什么用,现实的目标就是跟自己相比每天进步一点点,剩下的随遇而安。

(柬埔寨吴哥窟圣诞节的晨曦)
要说回顾今年有什么进步,让我唏嘘地不知该说Yes or no。因为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软能力,以前的经验在现在的公司和部门都几乎归了零——深刻地理解了同样在大中集团公司的架构里,在业务单位练就的那些经营层面的能力在总部这种不做实际运营的单位没多大用,同样在咨询公司练就的对集团整体管理体系的建设或改进的方法,真的到了集团总部推行也几乎用不上,而总部单位需要的能力我又很是欠缺。所以不管实质上有没有做出成果,作为一个归零的“新人”,都算是有进步吧。
至于要不要练习现在的单位需要的那些长袖善舞的职场软技能,这一年来一直在纠结。凡事总是有好有坏,好处是现在的集团公司处在从原单一行业向多行业多元化转型的阶段中,在这个阶段在总部做战略管理工作有很多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个业务板块涉及接触跨行业的知识,先别说对市场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需要不同的触觉,单就我熟悉的财务领域,用什么指标去衡量不同业务线的业绩都是很有学问的,何况在集团总部的高度,如何能促使这些业务板块协同发展、在资源配置决策中考虑哪些因素来平衡、业务线的考核激励怎么做,都是集团战略部门要做的。
在外人看来这种学习机会难得,实际只有身在其中才明白,真想学到什么难上加难,因为学习的渠道,除了书籍、课堂中的那些也许跟具体公司实战差距很大的理论框框以外,工作中无非也就是两个渠道:一是现在的领导或团队里有人有某些经验,可以在日常与他们的业务交流中学习,二是和下属事业部和运营公司的团队学习。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让这两个渠道走起来都很难。不仅之前的领导和本部门团队不强,而且公司上从上到下各部各单位都缺少除了集团原有主业以外其他新业务的人才,多数人也都是没有相关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更何况总部部门的定位本不需要创造收入利润,所以天然不具备直接贴近市场与客户的条件,想向事业部和下属业务单位的团队学习业务知识总得师出有名,打着某个任务的旗号才好对话,但照集团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博弈的微妙关系,下属单位的人不会把总部的人当成一个战壕里的,多半也是有事说事,集团要什么就交什么,但是不可能跟他一起做业务,所以只能了解到一些业务的皮毛,能跟业务团队打成一片,在业务上有深度交流并一起参与业务过程,恐怕还是那些性格上“自来熟”、擅长广泛与人建立私交的人才能做到吧。

(柬埔寨吴哥窟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每次想到这都无奈扶额,以前在简单遵循制度流程的外企呆惯了,何况还是直接贴近运营的外企的业务单位,不用搞关系,每天在那些常规工作中与各部门打交道,耳濡目染也能把业务学会了,现在这种高高在上又人际关系复杂的总部机关,还真是无所适从。工作上虽不至于交不了差,但一年多过去还是觉得自己不懂业务,每每跟某些同事面带惭愧地聊起这个困惑总被笑庸人自扰:“这公司有的是比你不懂业务的,不是一样呆了好几年还混得好好的,你着什么急。”我一想也对,公司总裁能让学物理做IT的人做总部战略部门总经理,能让搞财务审计的人做总部HR部门总经理,各事业部和职能部门的总经理中也有许多出身高管秘书,这么多高级职位的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呢,我又何必惭愧。
再一次感受到中资公司和那些外资跨国公司的区别——后者基本上没有相关经验很难进去,而前者能让很多没经验的人在关键职位上试错。这对公司来说可能是风险,但对个人发展来说倒是机遇。目前虽然学习业务难找到突破口,又不擅于搞关系,就只能等缘分,学习的进度慢就慢吧,反正我又不是那种急着在短期内提升自己好出去忽悠跳槽的年轻人。
也正因此,会语重心长劝诫现在团队里一毕业就在总部的90后:别在这总部机关蹉跎青春,真要学习业务还是要找机会去基层业务单位。这种总部机关还是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大叔大妈适合呆的地方。

(老挝琅勃拉邦:每日清晨的和尚化缘)
说到人到中年,总是不免郁闷:如果是年轻时,碰到这种不易学到真本领、成长缓慢的公司,早就琢磨着跳槽到节奏更快的公司去了,可现在不得不接受需要长期蛰伏以待时机的现实。前两天,一个年轻的同事还在午饭时聊到要怎么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否则到四五十岁就因找不到工作被社会淘汰,我立刻打住他,“你没必要担心,因为不论你是高中低什么职位,四五十岁时都很难找工作。”他惊恐地问我那怎么办。我回答,“找到你人生的价值。”他一脸困惑,“都没竞争力被淘汰了,还有什么价值?”
我听了心下感慨:这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功利意味和技能属性太强。似乎人存在的意义就是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即便是象我这个同事般,虽自称没什么事业进取心和理想,但他的努力工作学习只是出于“保持竞争力不被淘汰”这种谋生层次的动机。人生难道就没有什么除了功利以外的其他价值么?
我之所以说“找到人生的价值”,是指工作以外的、不论别人如何看自己都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那些事,这些事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某个兴趣爱好,还可以是某项有收入的副业或是没有收入的公益活动。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自己在年轻的20/30岁时已经在职场努力奋斗过,你应该在过去多年的不断试错、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对自己能力的长短板有了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什么瓶颈难以突破,不会再做无用的努力。

(老挝四千岛原生态村落静谧的清晨)
也正是基于这个认知,我可以为自己的2018或者是更远的年份规划一下目标了:
2018TARGET
每个月读一本与工作无关的书,范围不限,特别是那些经典著作。想起书柜里那些躺了多年来不及读的名家名作,就觉得自己是浪费生命;
学习一门小语种外语。不是为了求职,也不是为了到说那些语言的国家工作,甚至不是对说那个语言的国家感兴趣,只是为了一份好奇心和小小的虚荣心:除了汉语和英语,我偶尔能吐出几句话,让周围的人如听天书一脸懵逼,嘿嘿~
继续用年假到一个国家深度旅游,2018的目的地暂定在欧洲;
继续写我的公众号文章,有合作机会继续做我的网络培训课程;
继续做好理财,让被动型资本性收入更游刃有余地做感兴趣的事。说到底,中年人可以实现工作之外的价值还是要基于有闲有钱。
2018差不多就想做这些了吧,还想做更多恐怕也没有精力。至于出第三本书写什么,还没有打算2018年做,可能会放到后年来构思,题材上还是想写财务分析及管理会计专业领域的专业书。虽然现在脱离了财务部门的工作,但反而更深刻地认识了管理会计类工作的广度和趣味实在是局限在财务部门无法达到和体会的,特别是现在实际身处国内多元化业务集团的总部单位,让我有很多业务见解可以分享给还在财务部门忙那些例行工作的会计们。做着“表”哥“表”姐的朋友,拭目以待吧。
呃,不过万一2018年公司又生出什么变动,我的职位调整了,又要象今年一样辛苦加班,那以上这些目标恐怕又泡汤了。忽然发现,所谓中年危机,其实是缺少时间或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无所谓,反正每年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一切随缘,每天有点进步,或每天做点不一样的事。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