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一二三
这篇文章是整理的11月认真回答过的三个问题:
1、全面计提减值准备,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意味着什么?
2、如何看出财务报表是否做了假账?
3、哇哈哈为什么坚持这么多年不上市?
各位客官随意捡有兴趣的。
一、全面减值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意味着什么?
先说说,我遇到过的全面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
A公司200X的年度利润大幅增长,甚至超出最高预算指标,公司经营班子出于业绩和绩效考核需要,在财务部与外部审计沟通确认后,针对多家子公司资产全面计提减值,以此拉低公司利润指标。
B公司准备出售给关联方C公司,为了C公司报表指标需要,在出售前,B公司利用资产评估方式对全部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以相对低估的价格整体卖给了C公司。
D公司有一个新投资且独立核算的项目,因为投资前期对投入和市场预期不够准确,项目还未正式完工投产,市场已经有新的技术和生产线涌现,D公司在年底针对该项目全面计提减值。
并不是所有企业资产都可以从交易市场找到可以参考的准确公允价格,尤其是无形资产。不管是减值测试还是资产评估,都是财务艺术里估计手段的运用,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可操作空间。所以,那些教投资人看报表的书里,往往会说,减值是上市公司调剂利润最常用的手段。看这个数字,必须尽可能地进行真实性还原,拨开可能存在的操控的因素。
前面案例里的A公司和B公司,是比较典型的有目的地减值,而不是完全基于资产价值考量。而D公司则更接近会计核算出于谨慎性原则而计提减值。
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以D公司的情形看,减值跟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通常从三个维度来衡量:盈利能力、增长性和资金流状况。计提减值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增长。
全面计提减值,从当期报表看是大幅减少了企业利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指标,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在下一个会计年度并不一定会继续存在。这样一来,需要判断的是,减值后企业未来的状况可能会是怎样的,全面计提减值也意味着企业资产价值在大幅减少,如果这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在出现危机且难以得到改善,那么资产大幅缩水后,企业资产负债率将会大幅提高,企业未来就会面临巨大的运营风险,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
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全面计提减值,是在改善企业资产结构,将有可能在未来将提高企业的资产回报率。2016年,万科就曾基于对房地产市场将回调的判断,而对存货计提了大量减值,同时也可以看到万科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准备做出的改变。从这种角度,减值是企业在主动降低对未来的预期,也是企业对未来风险的提前应对和防范,如果企业能在意识到风险后做出积极应对,将有可能改善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二、如何看出财务报表是否做了假账?
“财务报表是用来证伪的,不是用来证实的。”关于财务报表,雪球的唐朝是这样说的。
财务报表是公司给投资人的一份业绩报告,当然是越好看越好,所以财务报表的数字与真实的企业现状之间总是有那么些差距,这个差距,可能是楼主在题目里说的做了假账,也可能是报表编制者,合理地利用了财务估计的艺术。
相比而言,第二种情形更难以识别。
比如,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上有一个项目:商誉,正常情况下,它用来反应企业的溢价收购。但是,实际看报表就知道,企业并不喜欢这个项目数额巨大,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收购是无利可图的,不是明智之举。不放商誉的话,就要变成其它的资产,这是不是也是变相的虚增资产,而且肯定是符合会计准则。
再比如减值,对于那些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可参考定价的资产,减值测试是浮动范围很大的一项事务,同样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在会计政策允许范围内,也有很大操作空间。
假账则是完全的虚构业务。即便是现场审计,对原始单据抽样,也不能保证可以发现所有的问题,单纯地看财务报表,那就更难了,但还是可以从几个典型的维度发现蛛丝马迹。
1、从报表数据披露的目的反推可能造假的动因。比如ST*的上市公司,有扭亏为盈的需要,那就优先重点关注收入造假。为了申请贷款提交给银行的报表,就是改善偿债能力指标的需求,可以重点看资产状况。典型的做法是虚开发票,就可以看主要客户发生额,再结合该客户的企业状况分析。比如A客户所在行业明明是淡季,却采购量增加,A客户以前都是开增票,突然变成开普票。有异常就有猫腻。
2、结合同行业财务数据分析。通常会认为业绩越好IPO审核越容易,其实并不然,IPO审核时,会关注企业的业绩指标,但明显高于同行业的排队企业,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否则很容易被认为是业绩造假。所以,这种对比方式在看其他财务数据时,同样可以参考,除非有足够证据,否则太过于耀眼的数据也可能是有水分的,典型的如毛利率、周转率。
3、看那些不容易造假的数据。比如水电费、工资、税金,这些数据有容易找到参照的依据,不容易虚构,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企业的基本状况,再看其它数据是否有异常。
4、最后看报表间的勾稽关系。现金流与应收之间的关系,利润与现金之间的关系,存货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三、娃哈哈为什么这些年都不上市
说到公司上不上市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都会想到顺丰,王卫也曾一度很坚定地说过顺丰不上市,但却在2017年选择借壳这种最快速的方式成功登陆A股市场,可谓是手起刀落、干脆利索。王卫为什么要改变主意?最大的原因无疑是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圆通、申通纷纷通过上市获得新的资金支持,且开始因为菜鸟有连横的趋势,一枝独秀的顺丰可以说是三面环敌。只看今天,顺丰的利润非常好,现金流非常稳健,不缺资金。但以后很难说,阿里系步步紧逼吞噬客户,另一方,随基础物流运输网络逐步完善,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在缩短。顺丰需要更多的基础投入来保持自身的优势,乃至扩大市场。这大概是王卫最终选择上市的原因。
上市能给企业带来很多益处:
更丰富的融资方式。上市本身是一轮融资,之后还可以继续增资扩股,像业绩烧钱出名的京东方A,能支撑到现在,增发可是发挥了大功劳;甚至可以股权抵押借钱。
更多的资源。上市公司的口碑效应,让公司在与银行、政府、客商关系中有更多的主动性,也更容易吸引到优秀的人力资源。
降低风险。投资者和监督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有更高的要求,管理的提升无疑也就降低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但是,上市也会带给企业额外的风险:
股权分散后,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可能受制于人。还记得年初沸沸扬扬的万科股权之争吧,这是典型的因为股权结构问题带来的经营风险。万科最后以王石隐退为终,算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了。而类似失败的案例是俏江南,为了上市引入鼎晖资本,但最后张兰受制于对赌协议不得不放弃俏江南。
更高的资金成本。债券融资的成本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股权融资的成本却是脖子上悬着的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用脚投票的小股民,要求分红的大股东,这些是上市后必须面临的问题,可以说,股东对收益的要求是上市公司最高昂的资金成本,这无疑也会导致公司创始人资产收益的下降。
结合娃哈哈的企业状况,也不难分析为什么暂时没上市,比如:
1、娃哈哈利润和现金流状况不错,其饮品有很好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且短期内面临竞争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
2、饮品行业的主要投入是新品研发和渠道运营费用,且饮品行业市场规模相对,可以说,哇哈哈不管是短期或长期都不存太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娃哈哈这几年也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涉猎零售、童装、白酒、商业地产,但这些并没撼动饮品的主业地位,关键是也并不是烧钱的项目。只要不像雨润那样,不停地往地产里烧钱,哇哈哈并不缺钱。
3、主要竞争对手也并非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有明显的威胁到企业生产发展的举措。
4、娃哈哈股权结构和华为有类似之处,有一定量的员工持股,上市前的整合会有很大风险,可能需要付出巨额代价。
当然,谁也不能说娃哈哈就一定不上市,当企业环境发生改变,说不准哪天就准备IPO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