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内部审计工作
从事内审十四年,积累了些经验,自2013年始我就对现有审计模式产生质疑,这两年愈发感觉到迷茫,在与同行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理出点思路,希望藉以能够改善和丰富自己的内审工作。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内审的职能。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是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标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职能是其内在的本质属性,背离了这一点就会出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恰是出在这里!
引用:理论界对企业内部审计内涵的研究表明,企业内部审计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以改进建议等方式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为发现并预防错误和舞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以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从行业属性讲我们是工业企业内审,现行模式在集团公司子公司内审基础上发展而来。子公司内审存在的弊端是独立性差,业务面窄,日常工作多是流程性监管审核,比较片段零星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而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又推崇精细化管理,以至于内审在业务流程监管上越来越细,越走越偏,又兼人员素质和思维受限,内审工作屡现瓶颈。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些宝贵经验,如采购价格监督,风险客户管理,合同履约控制等,为企业规范运行,防范经营风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只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业务量的增加,审计工作量和审计价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一年到头来忙忙碌碌,发现的问题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久而久之内部人员没有信心,外部评价持续降低,这不利于部门职能的发挥和价值提升。
中央督查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启发,同样的职能,一样的事情,为什么有的可以做的风生水起,有的却流于形式?全在一个认真和重视。领导高度重视,利益核心挂钩,认真执行到位,就会有效果,否则自毁长城。就目前我公司现有内审模式而言,虽然独立性不能彻底实现,但仍要强调审计独立性,突出重要性和专业性,需要改变创新的地方有:
一、采购方面
由原来的日常全业务流程控管改为日常重点管控,定期督查复盘。日常强化合同审核,上端和定价制度衔接好,下端贯穿ERP订单结算和发票审核,付款审核按合同并做好登记(成熟稳定后也可以放开)。强化业务部门按制度与合同履行的意识习惯,改变他们对审计监管的依赖和绑架,可以半年对《物资采购管理规定》、《招标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规定》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的关注重点有:是否按制度执行,识别出所有违规行为,分析违规的原因,验证制度执行效果,查找存在问题,提出纠正建议。
采购审计把精力和资源倾斜到定价制度执行,合同审核把关,客户结构分析,业务合作异常,到货验收结算等核心点,以问题导向思维关注舞弊。预付款清理可以半年组织一次,对于客户合作的频次,数量,金额,活跃度定期分析,增加客户现场评审,推动供应商质量和结构的持续优化。
二、销售方面
把和业务部门重复的账务登记工作优化,日常只控管销售合同审核,授信执行、风险客户、产品结构每月梳理审核。对客户销售价格纳入常态化分析,以识别业务员在接单环节的尽职性,以及防范和纠正定价具体执行跑偏。每半年的对账要认真严谨,领导重视,直接对接,剔除业务人员干扰和蒙蔽,这是避免失控的关键所在。对于特殊的客户和重大的分歧,公司财务和审计派人参与对账,把隐藏在暗处的私弊揪出来,以防隐患酿大。
销售业务费和差旅费还是控管的重点,虽然是小事却容易出大问题,一旦制度有漏洞监管不到位,有些人就会动心思使手段,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团队建设问题。控制好业务费和差旅费是净化团队的一个重要环节,比绩效奖惩和风控都影响深远,要持续强化和收紧。
三、物流方面
物流和采购业务相似,定价,合同,付款,客户,风险,结算是控管的核心,物流业务和群体特殊性往往是舞弊重灾区,其问题也更加的隐蔽和复杂,需要审计人员有原则和智慧去深挖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客户结构和质量是有效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的关键,所有的监管和政策要集中到这一关键点上,并做好结算的验证和跟踪,如同采购到货验收,物流结算量的真实性很重要。
四、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
二者相对来说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比业务审计要规范的多,可借鉴的方法技巧也丰富。个人认为审计监管要考虑两点:一个是财务和工程是否有规范的制度和流程可遵循并认真执行?如果没有要先建章立制。二是依据制度流程核验执行情况,并规范和纠正存在问题。工程很多执行环节和采购与物流相似,定价,验收,测量,结算,付款是重点,客户的结构和质量是基础。审计要主动立项于系统全面性的重点工作,运用复盘核验,数据分析,异常识别,现场核查,跟踪验证,访谈交流等方法,努力往纵深方向探索。
以上是我的思路和想法,并和内部同事进行了分享,基本统一了思想。希望我们按照这一思路逐渐转型,在原有审计积累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内审带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来,也为公司上市后战略扩张,由本地化部署往集团化审计转型做好准备。
有条件和平台把内审做到全面专业最好,没有条件和平台我们也要遵循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心向高山,脚踏实地。内审作为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管理职业,随着在中国本土的落地扎根,在众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茁壮成长释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