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员浑身上下都充满“创新者的DNA”
今天听周雪峰老师讲关于“创新”的课,一到“创新者的DNA”这节,花猪立马有质疑的冲动,这哪说的是“创新者的DNA”啊,这明明是说“审计员的DNA”嘛!
要说审计员的形象,专业是有的,但用在审计员身上更多的是“呆板、严肃、无趣、强迫症......”之类的形容词,且基于目前审计的工作性质,总是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上循环,似乎是跟创新沾不上边的。可作为一个审计员,花猪有话要说,特别是针对这个“创新者的DNA”。
话说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创新者的基因》中将“创新者的DNA”归纳为5个,包括质疑、观察、联想、实验和建立人脉,花猪觉得审计员浑身上下全是“创新者的DNA”(如有疑问,请参照花猪即可。自动美图假笑ing......),且请各位看官这边瞧:
质疑:重要且艰巨的工作,从来不是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质疑是审计员的天性,君不见,被审人员总是在说:“那个找问题挑刺的人又来了!”而作为审计员,如果不质疑那无异于对上级对自己对被审人耍流氓!(可回看:一切不以“找问题”为目的的审计都是耍流氓)既然当官不为民作主都只能回家卖红薯,那审计员不质疑就只能当和尚撞钟了。以小见大,还是让您见识见识审计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能力吧!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是一次血案,那一张假发票引发的就是审计员的N种质疑。当一个审计员发现一张假发票时,他的质疑可能会是关于人的:是报销人不懂如何鉴别发票还是疏忽?是财务人员疏忽还是故意?只是发票问题还是为了掩盖什么样的事实?是不是用这种方法设立小金库?这种现象是个案还是冰山一角?财务人员在此事件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被迫、合谋还是主谋?当一个审计员发现一张假发票时,他的质疑可能会是关于事的:出现这种情况,是审批流程执行不力,还是流程本身有问题?是流程的逻辑有问题还是节点设置有问题?
观察:通过对常见现象特别是潜在客户的行为详加审视,具有探索精神的人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商业创意。
如果用审计专业语言来解释此处“观察”的内涵,用“分析性复核”或许更加形象: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信息与前期可比信息、预计结果、类似行业信息等的比较,研究财务信息要素之间、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来评价财务信息,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确定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比如一个企业有成百上千种产品,工序N个,成本有直接间接,成本分配还有交互分配,到底该企业的成本的计算是不是被操控,可以通过材料用量、燃料动力用量、人工成本分配、存货结转方法分析等来发现异常,分析有纵向的定基比、环比,横向的同业比、标准比等等。这就像火眼金睛的功力一样,从冥冥寻常人中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妖精。
联想:把看似无关的疑问、问题或来自不同领域的想法成功关联起来的能力。
说到联想力,不得不说审计员没有这两把刷子是不成其为优秀审计员的。一方面针对某一疑问,获得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证据,要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证据之间要能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已获得的零散的证据,通过分析比较、相互印证来确定是否存在问题。相对此处的联想,后一种情况更能体现这种能力。当然这些是需要职业敏感度的(可回看:内审看《胡雪岩》(二):职业敏感之归去来)。
实验:通过制造样品和进行小规模试验来积极尝试新的想法。
这下终于说到点子上啦。有疑问,有观察,有联想,但最终还得取得实在证据,或证其“有罪”或证其“清白”,审计员必须得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函证、盘点等审计方法,搞点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啦。这些测试能发现意外之事对企业的威胁、不协调流程的存在、流程需要改善的节点、产业结构或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等,从而促成创新的开始。
建立人脉:通过建立人脉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有意识地造访其他地区或领域,结交类型各异的人士。
如果说审计员想要有意识地结识各色人士,那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审计员搞尽调、审经责,每个领导都得见一见;查业务查销售,销售机构、人员都要询一通;核成本,车间工人都可过一遍;了解企业历史沿革发展战略,各个后勤管理部门都要走一走......所获得信息,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公司战略、近期目标、业务板块、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甚或到买支签字笔要履行的手续,真是大可至苍穹,小可至微尘。综合性多元化发展公司的内审或是外审,所接触行业更是>72行或<360行。这建立人脉一说,明摆着是为审计员定制!
如果,如果此时你还不认为审计员也是创新者的话,那审计业的星探们只能向世界宣布:只有具有创新者DNA的同志才能登陆审计星球,门票有限,快上车!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