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随感(二)
企业风控的牵头部门为什么是财务部门?
在绝大多数公司,风控往往由财务部门牵头来做。当然,也有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成立专门的内控机构来做。还有些公司将内部审计部门改称为内控审计部,由其负责牵头来做。个人觉得内控审计部做内控并非很好的选择——内控的建设由其负责,内控的评估也由其完成,自己检查自己,不相容职责没有分开。
为什么风控往往由财务部门牵头来做呢?理由其实很简单:所有的风险一旦发生,都将带来财务的结果。公司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而降低风险则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大家对当年的温州动车事故可能还有印象。直播的电视画面非常惨,而事故的最终结果和处理,都离不开财务——人员伤亡,需要赔偿;列车相撞,固定资产报废;铁轨修复,固定资产修理成本……风险事件的最后,全部是财务问题。
因此,做好企业风控,需要财务部门以终为始,从未来想要得到的财务结果出发,来倒推经济活动过程的风险管理应该怎么做,这就是企业风控的牵头部门往往是财务部门的逻辑。
根据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控,而称之为财务内部控制更加合适,因为该规范关注的重点在于预算、收支、资产、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等财务事项上面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行政审批权,不像企业那样,如果发生风险事件就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追求,而是可以在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状况的情况下,从外部谋取私利。
前几天在J省会计领军人才的结业论文报告中,课题组以高校内部控制为主题、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撰写了结业论文。但是,高校的风控中,除了前面的财务事项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风险,与财务的关系就不大,比如,招生舞弊风险——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的例子犹在眼前。高校的权力并不大,如果放到权力更大的其他行政部门,则类似风险可能举不胜举。
个人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并非风控的牵头部门,而只能是财务控制的牵头部门,以管好财政资金为主要追求;而全面的风控,则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比较合适。
从无意识的风控到有意识的风控
不管有没有风控部门或正式的风控管理,所有的组织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风控——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意识的风控。比如,所有的组织都会设置会计和出纳岗位,虽然这个组织可能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无意中做出了不相容岗位分离的风控。
意识到风险,是风控的第一步。芒格在演讲中讲到,有个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意识到风险,风险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因此,风控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来识别风险。目标不同,风险自然会不同——登珠峰的风险和海底潜水的风险存在着千差万别。
在教科书中,识别风险的方法很多,比如访谈法、调查问卷法、风险清单法,等等。我认为,风险识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和风控人员的经验,就像老练的猎手,可以捕捉到任何风险的气息。因此,富有经验的风控人员是风控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当前多数企业都缺乏优秀的风控人才。
风控的核心在于融入业务
风险来自于业务,因此风控需要融入业务。优秀的风控必须源于业务,又能跳出业务。优秀的风控人才必须精通公司的业务,又有一定的风控理论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风控,除了能做出装一装样子的制度和流程图以外,实际中也很难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风控部门的人员应该在各个业务一线轮岗至少2-3年,再回到风控部门从事风控工作,做出能够真正控制风险同时又不会影响效率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