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思琐语】什么人适合做自由职业?
1 在你开始憧憬自由职业前,更应该先想好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不只是赚钱
2 如果你习惯用量化投入产出的方式或“性价比”来衡量一份工作的好坏,最好还是找个稳定的单位上班
有网友给我留言,对我以前写的那篇中年人该怎么“混”的文中提到的“自生能力”产生了兴趣,也就是如果不依赖被某家单位雇佣拿工资,职业出路是什么,如何突破传统职业通道和大公司平台体系的限制,依靠个人能力生存。在《外企中年人何去何从》的文章里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追求做一个靠天赋,靠能力吃饭的人。
然而,米粒必须告诉你,这个答案只是看上去很美。
有天赋就足够了?
正如《外企中年人何去何从》那篇文里提到的一个质疑:“我没有天赋啊,我就是平庸的!”虽然作者对此予以反驳:“问问自己,儿童时代你曾经最喜欢什么?着迷什么?你学什么东西比大多数人学得快?你做什么最有满足感,即使没有利益也莫名地爽?”
但不可否认的是,你喜欢做什么,不见得你擅长做并比多数人做得好。自由职业也是职业,职业的本质就是要以劳动获得报酬,这是个人物质生活的来源。你想靠做一件事换取越多报酬,你就得把这件事做得比越多的人好。再有天赋,也是要跟别人比的。比如你小时候在美术方面有天赋,但现在的你不一定比美术科班出身的画师们画得更好,要赶上他们的水平需要多少年?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和中介性平台很容易培育出各式各样的个人商业模式,所以太多人在探索自由职业之路,比如上次推荐的文里举的例子是写公众号做自媒体,还有自己接项目的程序员或管理咨询顾问、培训讲师、律师、摄影师、网页或APP设计师等等。除了产出思想内容的作家和从事艺术创作的艺人以外,这些自由职业大部分都属于专业服务的性质,所以从事自由职业的前提是你有门过硬的技艺,是一个“匠人”或某个领域的专家。很多人虽然在某领域工作年限资深,但只是时间上做得久而已,既未形成专家性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在那个领域形成公众影响力。如果是这样,你不适合做自由职业。
然而其实我下面更想说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多数人脑子里想的俗不可耐的那个字——钱。
自由职业一般能赚多少钱?
即使你有过硬的技艺,即使这技艺也有市场需求,但依赖这项技艺做自由职业未必能形成多高的经济效益。很可能你自信满满地辞职,忙乎一年后才发现没挣着什么钱,甚至收入远不如上班时的工资。
更何况,自由职业没有劳动合同保障你每月都拿到钱。上班时你只有一个老板,而自由职业都是“订单制”的收费模式,这意味着你有多个客户,这些客户都是你的老板,他们跟你签的是商业合同,你不是这些“老板”的员工,而是他们的“供应商”,所以他们不是象上班时老板每月固定日期付你工资,而极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拖欠你的酬劳。
还有,别忘了上班时工资之外的隐性收入,在你做自由职业后都是你要额外负担的开支:要自己交五险一金,要自己购买电脑及其他办公用品设施,还有以前每个月都有钱进账的公积金卡和医保卡,让你在想起来取时为多出一笔零花钱而开心,但做自由职业后它们都将沉睡在你的钱包里。
前几日看了一篇领英发布的文章,作者有8年工龄,从出版业编辑到百度的产品经理,后来裸辞加入网络写作群体,TA披露了裸辞100天后的总收入是2万元出头, TA是这样形容的:
“2万块并不高,甚至不敌我上班一个月的工资。相较于支出来说,必然也是财政赤字,但这大概就是一个没什么准备,裸辞状态下选择自由职业的人所能达到的真实水平吧。面对未知的事情,谨慎者选择避让,无畏者选择一搏,我大概属于后者。”
作者还写了这100天TA做了什么:
“100天,我写了6万字,做了10场线上免费微课、1场线下付费分享、6次在行付费咨询约见、1期付费写作训练营。累计分享时长超过1500分钟,收听人次17000+。”
作为有两年自由职业经验的我看到这里也感叹:100天做了这么多事,蛮勤快的了,然而,100天挣2万块,平均每月也就6K吧,真的是上班时工资的零头,按北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刚够日用花销。
再回忆一下我的自由职业经历,收入来源渠道是撰写出版财会书籍的版税和做财务培训课程的讲师课酬。图书版税收入嘛,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引用另一个专业书作者的玩笑话是“那点稿酬还不够买我们家狗粮的”。做讲师的课酬,我只举个每小时课酬率最高的例子,那是我接的一笔网络录播课的单,从阅读研究、收集资料、开发课件、备讲到交付录制,总共耗时一个半月(其间没干别的活哦),然后又等了半个月才拿到15000元课酬,算起来月收入也就是7.5K。
早几年还看过一个帖子说网络小说的作者的稿酬,基本上收入高的每月也就八九千块,这还是写得勤的,起码能达到日更5000字以上。先不说八九千块的收入高低与否,你先琢磨琢磨这种工作的可持续性就会细思极恐——文笔好的写手很多,但脑洞大到能源源不断产生故事情节吸引读者付费阅读的人有多少?
自由职业为什么难赚钱?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总结下来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你的劳务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人跟你一样在提供这项劳务,供求关系压低了劳务价格;二是你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大量且重复性高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说产品不容易标准化批量生产。
比方说我们财会专业人士,做培训讲公开课或企业内训课算是种自由职业,但你讲会计考证类的课肯定比讲预算管理实战课程更有市场需求、更容易形成批量复制型产品,在考会计证书的人很多,而且那些考试每年都会办,可是有预算管理需求的公司有多少?恐怕多是大公司吧,80%以上的中小公司还在两套账、偷漏税呢,有多少人会报名学预算管理课程?
但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都不是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仍以财务培训为例,为什么有的讲师一天的课酬能到几万块而有的只有几千块?不是他们讲的内容有多少差异,而是他们的知名度不同。我讲课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以前在四大做咨询项目时对客户讲的,不少案例甚至是收费上百万元的项目的成果,然而如果挂上四大的LOGO就能每小时收几千块,而现在以我个人的名义去讲课,费率可就低了好几倍。不服又怎样?说到底付你钱的不是雇佣你的单位,而是广袤的市场和无数的客户。自己咖位不够,就拢不来足够多的客户付费,也无法提高自己的报价。
所以这两年,每当听到那些在500强或知名大公司拿着一两万块薪水还整天抱怨工资低、工作烦的人对我说“我要有你的本事早就不上班了”的时候,我就想对他们说:
“你有本事单干时得到的收入肯定比你没本事靠上班拿的工资低很多,因为你的工资体现的价值90%是你公司的价值,不是你个人的价值。”
“记住,不管你认为现在的工资多低,离了你所属的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你能找到更高工资的工作,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新单位的利润率让它出得起那个价,不是你个人的价值真的有那么大。”
什么人适合自由职业?
去年一次同学聚会,当我被某同学问到做这种自由职业挣多少钱时,我回答还不到社平工资,看着同学满脸为我不值的神情,我就知道什么人不适合做自由职业:如果你习惯用量化投入产出的方式或“性价比”来衡量一份工作的好坏,那么你最好还是找个稳定的单位上班。
对于多数人来说,更现实的方法似乎是内生能力与自生能力的结合:找一个稳定的单位“混”着拿固定工资,然后再做点兼职,并不一定要辞职去做忙叨半天还挣不到多少钱的自由职业。
然而,正如那句诗说的“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职业最大的价值就是“自由”二字:你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自由地支配自己工作的时间和地点,自由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不愿服务的客户或业务需求说No,就已经比那些天天被打卡考勤、KPI考核、开不完的会议、挨不完的上司的训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压得喘不过气的上班族们幸福多了,你很难量化衡量这些到底“值不值”。
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上班赚的工资高出自己单干的收入的部分,也算对你上述那些“不自由”的职场烦恼的补偿。
米粒曾说过,切莫抱着为实现财务自由的期望去创业或做自由职业。这次写这篇文,算是给不想上班的你泼一瓢冷水——在你开始憧憬自由职业前,更应该先想好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不只是赚钱。
总结一下,除了崇尚自由以外,你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和条件,才适合做自由职业:
有某项专业技能或自己独到的知识体系
资本充裕,财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可以支付家庭日常开销和债务(供房贷款)
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粉丝多或人脉广
喜欢并擅长独立解决问题,从事的工作不依赖团队即可产出成果
高度自律,能理性驾驭时间上的高度“自由”
思维结构:逻辑思维、产品思维、营销思维、用户思维
热爱自己创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对它有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看上去很难?但其实最后一条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钱少、累得象狗、不安全感,这些都敌不过深爱。拥有执着的理想、愿意为热爱的人、事、物付出一切,是一种高贵和值得崇敬的品质。我在半年前又重返职场上班,有时我反省自己,大概当初还是更爱“自由”,而不是深爱自己做的事业本身吧。
所以当你评估自己决定了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就别去想钱和值不值的事。要是再碰到象我的同学那样问你挣多少钱、要投入多少、风险多高失败了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大可对其呵呵,或者直接丢四个字——“那又怎样”?
任何事情不去尝试体验,怎么知道自己适不适合,会不会失败呢,大不了再回去上班呗。何况人生可供劳作的时光不过三四十年,在一个单位混着,日子便白驹过隙般飘散无影了,为什么不去尝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扮演不同版本的自己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