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税制改革剑指流转税而非所得税
2016年,国内增值税40712亿元;营业税11502亿元,再加上进口增值税,我算了算,占比维持在60%左右。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概念。
纳税人是直接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而负税人是间接或者直接的承担税款的单位或者个人。比如增值税,你买货了,但是你不承担直接向税务机关纳税的义务,但是增值税实际是你付给卖方的。如果这样理解,营改增后统一为增值税,中国税收收入60%的增值税是由不能转嫁的消费者,即普罗大众负担的。
2、基尼系数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0日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6年是0.465,比2015年提高了0.003,基尼系数的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第一中国贫富差距较大,大部分人掌握的只是一小部分财富,一小部分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一小部分人的边际消费是递减的,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税收60%的增值税主要是由占大部分人的中低收入者在买单呢。
3、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中国恩格尔系数显然是较高的,即中国人购买的产品中衣食住行等支出远胜于高档奢侈品和高端服务,所以增值税在中国税收收入结构中呈大头,而对少部分富裕阶层很难课到较高的所得税。
综上,中国税收收入60%来源于增值税,而为增值税买单的大部分是普罗大众,改变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税制改革显然是增值税的改革,即降低增值税的税率,通过增值税转嫁机制降低最终买单者的支出,而由于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的作用,降增值税税率将有力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缩小与富裕阶层的收入差距,因此中国当前阶段维持社会稳定的税制改革举措必定是增值税的改革,营改增只是起步,下一步降低增值税高达17%的边际税率必定是个必然趋势。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