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SAP|看SAP怎样设计损益类科目
SAP的标准解决方案中,对损益类的科目的设置,与中国企业常用的方式会有很大差别。SAP的会计科目没有一级科目二级科目这样的概念,所有会计都是可以直接记账的最明细科目(当然,后来为了适合中国大陆的习惯,也做了增强版,可以提现出科目册层级关系,但那是基于报表展示实现)。所以通常地,在科目表中并不区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而是直接设置为最明细科目。
那么,SAP是怎样区分传统意义上的费用类型的?SAP中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功能范围(Function Area),用来区分费用性质。通常地,典型的制造企业会将功能范围定义为:01管理、02销售、03制造、04生产,同时,每一个成本中心都会要求指定一个功能范围,以确认与此成本中心相关费用的类型。
举例来看,折旧费是损益类科目中常用的科目,以前的做法是,分别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折旧费用下都设置折旧费,而在SAP里,只设置一个科目,就叫做:折旧费,实际挂账时怎么做呢?会是这样的分录:
借:折旧费 - 销售部 -02销售
折旧费 -财务部 -01管理
贷:累计折旧
是不是很像国内ERP里的核算项目?SAP把功能范围当作一个辅助核算信息,报表查询时,则根据功能范围去查询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分别是多少。咋一看去是不是有些别扭?很不习惯是吗?既然奇怪,SAP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得看SAP系统的集成逻辑。
·SAP最强大的功能在于业务集成,大量总账凭证是基于后勤集成,甚至成本控制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有自己的凭证。不区分费用类型,对集成业务来说,系统配置和实现会更简洁。比如计提折旧的分录,是从资产系统集成的凭证,如果只有一个折旧费科目,系统在配置计提折旧对应的费用科目时,非常简单,全部用这一个科目就好了,而如果还要区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势必还要根据其它信息做判断,才能知道最终集成凭证应该是哪个科目,这个实现过程不管是系统实现,还是后期运维都会增加难度。
·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费用核算这方面,我觉得国外比国内可能要简洁。比如我之前去过的海外工厂,他们的核算更关注的是费用的性质,或者说费用对应的业务,比如,他们关心是人工工资还是维修服务,而不是这个应该进制造费用还是管理费用。当然他们需要出具的利润表也是按照这个维度罗列,并不是必须要分出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从这个角度去看SAP的设计,就有更合理的解释,用科目区分不同的费用性质,用成本中心反应该费用的责任部门,如果费用还涉及分摊分配,可以基于模块的分摊功能,在不同成本中心间设置结算规则。
所以,在接触SAP后,我一直在改变观念,不再以财务为出发点,而是先从业务视角出发再看财务实现,SAP也是更强调业务流程,财务只是最后结果展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照搬SAP的方式,毕竟我们有我们的习惯,值得尊重。但是,关于费用类科目设计,我仍觉得可以从SAP考虑的角度关注这两点:
1
尽可能让不同一级科目的明细保持一致,同样业务在不同一级科目下统一设置,比如人工、折旧,既然大家都有,那就从名称到编码到核算范围全部统一,在管理费用下是660201 管理费用-工资,那么在销售费用下也是660101销售费用-工资,甚至可以为这类共同业务预留号码段。
2
费用类科目明细设置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满足分析需要和满足报告披露需要,比如所得税调整要看明细,比如税金要看明细,这是外部报告需要;比如运营分析重点关注差旅费用,尤其是国外差旅费,这就是管理需要。但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之前设置了科目:固定电话费,现在又发生了网络通讯费,其实都是给电信付,但总不能把通讯费当固定电话费吧,于是又增加了一个科目。再比如说,这种各样的咨询服务费。类似还有很多,因为科目设置在定义名称时太关注于眼前业务,分类定义太具体导致以后无法共用,不得不增加很多冗余的科目。所以,追溯到业务去找共同点进行分类,抓大放小,适度合并明细,也是能让科目体系简洁的方式。
说点题外话,有时候我会觉得会计核算过渡使用了假设和估计的艺术,所以才有那么多待摊和预提,才会同一个成本中心有些费用要进成本,有些要走当期损益。复杂的逻辑背后,可能是出于影响利润的需要吧。
在短期的数字好看和长期规范管理红利之间,还是需要做些取舍的。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