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享|未来的会计长什么样?
这个月在批浙大供应链国际班的作业,觉得有很多有意思的联想,今天抽空做了一番总结,分享给大家。
我上的是 Financial Aounting《财会基础理论》这门课,所谓的考试,我只是留了一道作业题,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话题:未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对财务会计这门课带来哪些变化与冲击?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说实话,我也没认真回答过,只是好奇:聪明的浙大学生会给我什么有趣的答案?
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多样化,我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论点,分享给广大读者:
虚拟货币。现在的财务记账是对用真实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学科,随着虚拟货币的投入使用,一个经营组织的估值是否会出现“虚”“实”二套账本?

多头组织。现在的财务基本假设是以法人为单位的会计实体。未来的组织很可能出现多头聚合的现象,比如在做项目甲时,微组织A与微组织B结合在一起。但项目甲结束后,A又与另一个组织结合起来了,像日本的阿米巴,海尔的微组织创业模式,未来会大行其道,考核单位的多变与融合,会瓦解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

历史成本。财务中现在绝大多数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的,比如一台五万元的机器,其入账的价值就是历史购买的那个时点的价值。未来市场信息越来越实时化,信息成本越来越低时,就可能用现时成本来替代历史成本,比如,物联网的普及,可以让每一件物品享有实时联网的比较价值。
资产定义。很多送产品以获得用户资料的营运模式将颠覆以实物作为资产的唯一参照标准。一个营运商的手机可能价值为0,而用免费手机换来的用户注册信息反倒会被估值为有价的资产。在数据贵过石油的时代,客户数据的资产表达将是迟早的事。

财报周期。传统财务报告从年报到季报再到月报,尺度都不够大,为什么不能有日报呢?随着传感器的成本低到忽略不计,当每台机器,每个操作个体都通过MES联网时,每分钟完工的成品,每道工序的成本结算都可以做到实时反映。这时,每天,甚至每分钟都可以生成一份新的财务报告。其实,纯技术角度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比如有些公司总裁办公室都有一块超大的屏幕,上面滚动显示着每一时点的成品数量、出货金额等等。缺的只是大家认同的新规范,只要每家都习惯于用周报、日报来衡量,新的会计标准一定会应然而生的。
非货币交易。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没有价、但有值”的东西,比如淘宝网上的客户评价,它无法用现金来估值,但绝对是值钱的信息。未来将出现更多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模式,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会大大弱化。一家物流公司可能会以免费送货的方式获得用户信息,双方在完成交易的时候并没有用到钱。

财务是一门信息学科,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呈现的一系列变化将带来一个甚至多个行业的冲击,比如全国上千万的财会工作者,以及相邻的搞ERP软件的,上市公司基金经理等等。
本着“大事机警,小事机灵”的原则,每个从业人员都要有一种对未来局势的机警感,当Google机器都能写诗了,谁还要我们编整财务报告呢?
未来会计长什么样,我不能断言,但肯定不是只会坐在电脑跟前做报告的职业白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