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看世界|特殊资源vs通用资源
“钱”眼,当然不是我这个钱姓人氏的眼,也不是以孔方兄为代表的钱眼,而是一个财务人独特的专业眼光,类似于我年前写的另一篇——“税”眼看世界(点击可看税眼看世界┃政府是物业还是股东?)
今天要讲的“钱”眼是现金的视角。具体而言,现金的流出与流入代表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两种资源之间的交互转换。现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通用资源,这是货币的标准功能所决定的,有的只是个人之间多少的区别。
当现金减少时,往往是我们将手中的通用资源转换成特殊资源,比如房产、生产资料和贸易物资等;反之,当这些特别资源变现成通用资源时,就是一个现金流入的过程。
从企业层面讲,这个流出与流入正好对应着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决策和管理。
决策,一般都预示着将手头的通用资源转换成特殊资源,大到购买一家公司,小到购买一台设备,都是现金流出的情形。从通用到特殊,特殊就要特殊得到位,比如公司并购中特有的综效优势(synergy),或者自动化设备上的投资成就某种成本竞争力,用一句大白话讲,就是“花钱就要花到点子上”。
管理,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率”、“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质量标准”,都是要最大程度地将手中的特殊资源转换成通用资源。特殊资源一旦砸在手里,就会增加变现风险。所以,传统的push model被pull model替代(从生产定销售到以销售定生产),所谓的“延迟生产”就是尽量将成品往原材料一端上靠,因为成品的通用性不如原材料好。
我在未来商习院碰到一位草根企业家,做传统制造的麦总,麦总有一套独特的经营方法,其精髓就是减少特殊资源的存量风险。麦总的产品都是款到发货,这大大减少了国内三角债的讨债风险与资源浪费,为此,麦总通过特别的管理模式打造了吸引客户的价值亮点:有吸引力的折扣与比同行快2倍的交货周期。
与此层层相连的就是企业内部流程再造,比如以工作流来配备辅助人员,从而减少固定开支,再把省下来的钱去留住高效率的技工,以确保效率,这套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流程形成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良性互动。周转天数的加快,就是将1份特殊资源尽可能多地拉动更多份通用资源的转换。同时,款到发货从根本上降低了手握特殊资源难以变现的风险。
从个人层面,特殊资源与通用资源的转换也有借鉴意义。
教育对应于企业的决策,工作对应于管理。花在教育上的钱要突出与个人特征优势的匹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去考证,每个人必须寻找自己的特殊天赋与再教育的结合点。
我最近在Business Insider上读到 20 arre New Jobs of the Future(20个未来古怪的工作),正好列举一些:比如一个喜欢游戏的可以去学习金融知识,成为一个虚拟世界替代币的典当专家,或称游戏币黄牛。
一个旅游爱好者可以去学一二门外语,成为一个文化向导。未来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会促进人与人之间更多的跨文化交流。
一个健身爱好者可以在营养学与数据分析等学科上投资一下,以便成为一个能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训练的健康咨询师。
你的特殊资源越特殊,其品牌势能就越高,转化为通用资源的潜在动能也越大。
钱的本质,在我这个钱姓财务人眼里,就是通用资源与特殊资源之间的转换介质,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个体协作的协议标准(protol)。企业要做出解决生活痛点的产品,个人要提供有价值亮点的解决方案,有了这些特殊资源,其它的交给“钱”就行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