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SAP|从SAP组织架构看企业经营分析
组织架构设计是信息化项目蓝图设计阶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以前实施新项目常规的步骤是,先定组织架构,再定科目体系,最后结合科目定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架构是优先被考虑的。当然,如果企业在项目上线之初对需求不明确,实施方又想快速完成项目的话,可能就会选择最简单的方案——直接照搬企业股权架构,这通常也不会有大错。
一
对比国内软件,SAP的组织架构设置更复杂,或者说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关于组织架构,SAP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集团公司、公司代码、经营范围、成本控制范围。集团公司、公司代码更倾向于从会计核算的视角,而经营范围和成本控制范围是从企业分析管理的角度去设计。
·集团公司通常反映的是集团合并报表主体,如果企业有多级合并需要,也会体现为合并单元;
·公司代码就是最小的独立核算单元,可以是集团下属分子公司或法人单位,也可以是需要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
·成本控制范围是从成本会计角度划分的组织单元,通常对应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
·经营范围是SAP系统管理会计中的最高层级,通常根据市场来定义,也是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的核心组织架构。
各组织单元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个集团公司可以包含多个公司代码,一个控制区域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公司代码,一个经营范围可有多个控制区域,一个控制区域只能指派给一个经营范围。(如下图所示,是借用了百度文库的图,图中经营组织 也就是经营范围,控制区域是成本控制范围,只是翻译不同)
二
SAP组织架构为什么要如此设置呢?我理解,这背后体现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相互独立又依存的关系。会计核算基于会计科目体系,以凭证为基础,最终为会计报告服务。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服务,满足企业分析需要。那么分析什么呢?可能是分析收入、成本、费用,也可能是分析产品结构、盈利情况、客户毛利。那具体如何实现?如何满足不同产品结构、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流程下经营分析的需要?
SAP用经营范围和成本控制范围来解决这些问题,同一个经营范围通过获利段定义分析的维度,比如纵向的产品、渠道、区域、客户、销售员。横向如:收入、营业费用、标准成本、实际成本,甚至颗粒度再细分到直接材料、人工、折旧费。同一个成本控制范围反映得是相同的成本、费用管理模式,比如有相同的成本结构,类似的分摊分配规则,一致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样的生产模式,以及类似的费用分类。这样,可以针对同一成本控制范围类的公司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析,也可以针对同一经营范围内的公司进行多维度的获利能力分析,而且因为口径一致,各公司间可以进行横向对比。
如果对应具体的集团企业,集团公司代表的是XX集团,公司代码可以理解为集团下属XX分子公司,而经营范围可以是相同类型的业务板块,成本控制范围则可以理解为XX事业部,当然,经营范围也可能与成本控制范围重叠,一个经营范围对应一个成本控制范围。
三
集团企业在考虑系统组织架构设计时常常优先考虑管理需要,不会直接按照股权架构而是管理分析口径。核算制度也应该为管理服务,从管理需要出发统一财务核算口径,最终反映在科目体系设置上,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会计科目统一,一定是背后核算方法的统一,比如费用归集分配、计价方式、成本核算,这是SAP在规划组织架构是最重要的原则 。事实上,即使没有SAP系统支撑,企业在搭建分析体系时, 也可以参考这种思路:
确定分析架构,比如按照行业划分;
明确分析维度,常见的如产品、客户、渠道;
统一核算口径,关键是费用归集、成本核算;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要滞后一些,国内ERP软件的组织架构设计没这么复杂,我知道的金蝶和用友的实现模式还是以满足核算为主,金蝶管理单元的概念主要是从基础数据隔离的角度,在业务集成、成本管理等维度并没有很好的应用。
我想,这就是常说的SAP沉淀了国外优秀管理经验。但是,借鉴也不一定是用这SAP,也可以参考它的理念。这也是我想写SAP系列的原因,借此梳理SAP系统中经典的流程和实现方案。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