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随笔(三):融合、坚守与意识
11月19日,第四届管理会计高层论坛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盛大举办。各路专家大咖给听众奉上了一场思想盛宴。一天下来我也受益良多,最重要的感悟可以总结为6个字:融合、坚守、意识。
1、融合
管理理论自成体系是为了研究和教学的方便。有时候不同的理论中虽有不同的概念,但在内涵上却可能是在讲同一个东西。企业管理实务就是要将各种理论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理论牵着鼻子走。正如张三丰在危急时刻教张无忌太极剑,去斗八臂神剑。唯有招数全忘记了,才是学会了一样。管理工具和理论只有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招数,才能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去。
过去经常看到有些企业请了一打知名咨询公司做了很多手册,而且每个领域都是请的世界顶级咨询公司。但最后实施效果却很差。每家公司放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高手,但一旦放到一家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战,缺乏融合。导致企业在实施中无所适从。比如,预算管理中有预算绩效考核的要求,那么,预算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中的绩效考核是什么关系?再比如预算中的资金预算和资金管理中的资金计划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在理论运用中最实际需要解答的问题。
2、坚守
成功要耐得住寂寞。大家在看到成功者光环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他们的艰辛。从这次嘉宾的演讲内容来看,兵装集团、河北联通、TCL这些企业的成功都花了3年以上的时间。
管理没有速效救心丸!不能指望今天引入一个管理工具,明天企业就脱胎换骨了。为什么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始终存在巨大鸿沟?我想教科书上的理论,只能总结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为了扩大适用性,必然会做大量减法,削去很多枝叶。而企业的实践则是千差万别的,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实现。
因此,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这个东西不适合我们企业”的论调,而是要树立“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理论适合我们企业”的态度。你要打开心态才能打开思维。其次,就是要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只有不断赢得管理层和其他部门的信任,管理会计的价值才会被认可。
3、意识
TCL集团CFO黄旭斌认为,财务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职业。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与本次论坛的核心理念“融合”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需要成为意识的不仅仅限于财务。战略管理需要成为一种意识,预算管理需要成为一种意识,绩效管理需要成为一种意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也要成为一种意识。
在19世纪企业兴起之初,企业管理并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当时的管理人员是一种初级的全才。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初级的全才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此,管理开始成为独立的职能,并且不同的管理职能开始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这种分而治之的模式带来了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使管理理论进入管理丛林时代。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管理者会不自觉地画地为牢,会放大其专注领域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领域。我把这种现象比作管理界的“盲人摸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倡导让管理工具成为意识而不是职业这种理念,回归到管理的全才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不是回归管理起点的初级全才,而是要让管理者成为熟知各类基础管理理论及工具的高级全才。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