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自媒体也能撑起会计的希望
“指尖上的会计”作为自媒体,在会计圈内有了些许名气了。最早“指尖上的会计”是在微博上为大家熟知的。微博名为什么叫“指尖上的会计”呢? 首先得承认,名字的灵感来自一部曾经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再就是,微博里大部分文字是我上下班时在地铁里“写”就的。说是写,实际是手指按手机键盘敲。敲出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会计的。这些会计文字从指尖流淌而出,不正是“指尖上的会计”吗?
2014年7月,我在新浪微博注册了账户@指尖上的会计。当时的想法是,每天一条会计原创微博,用碎片化的时间把碎片化的思维分享出来。一个段子一个论点,写着不累,读着轻松,一转眼两年快过去了。不经意间自己居然用手指按出了十五万文字,好有成就感啊!
微博段子或许走不进学术殿堂,但于作者而言,同样也是心血之作。用140字的篇幅把会计工作中的感悟写出来,既是对思维的梳理,也是一种写作的训练。因为有字数限制,写微博文字务必简练,每个段子要直抒胸臆,来不得漫长的铺垫与感慨。能够引起粉丝共鸣的会计微博需要接地气,有深度、有锐度、有温度、有笑点。从这点看,写微博文的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写长篇大论。
唐代诗鬼李贺出门时要在马背上搁个布袋,这个布袋叫“诗囊”。李贺在马上但有感悟,能得一佳句,必会下马将之写下投入诗囊之中。@指尖上的会计如同李贺的诗囊,里面的段子就是闪过我脑海的一点灵光,因为及时记录下来了所以成就了这份积淀。
写作微博一段两段容易,百段千段就不易了。愿意持续把会计的碎片思维写出来,更多地是源于自己对会计的喜爱。我的微博介绍语就是“还有谁如我一般深爱着会计呢!”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会计,此后在双鹤、华为、中国卫星等企业从事了十多年的会计工作,其间的辛酸与喜悦都已经写入了我的微博里。有位粉丝曾问我,怎么看待会计,我回答,“谋生的手段与兴致的碰撞。”唯有爱着,才会有持续的激情。
会计段子也能产生影响力,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的会计微博曾先后被《中国会计报》、《厦门日报》、《新理财》等报刊转载。2014年8月,应《财会信报》新媒体部郝新华主任之邀,我在《财会信报》C2版开设了专栏“指尖上的会计——会计微博精选”,此专栏迄今已刊登近50期。
@指尖上的会计一路走来,离不开粉丝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因为粉丝们的一次次评论与转发,让我觉写微博是有意义的,也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微博是线上平台,影响力很容易量化,一看粉丝增长的数量,二看博文的阅读数量,三看转发评论数量。在会计圈,这三点@指尖上的会计都能名列前茅。粉丝们热情地互动激发了我强烈的表现欲,正是这种欲望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与坚持的力量。
微博的传播能力是惊人的,我的微博粉丝近三万,加上传统媒体的持续曝光,使得@指尖上的会计成了最热门的会计微博之一,单月博文阅读量均超过100万次。2015年10月@指尖上的会计获邀成为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这也是会计圈内仅有的三个微博签约自媒体之一。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指尖上的会计”,2015年9月,我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了同名微信公众号,同步发表我在微博上的会计段子,不过微信平台上的呈现是文章模样。想想挺有趣,当我把微博上主题思想相近的段子整合在一起时,发现很容易就串成了一篇富有逻辑的文章,这大概算是集散成堆之效吧。
“双微”同步运营后,“指尖上的会计”俨然成为了一个品牌,在会计圈内拥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短短几个月就突破了两万。2016年5月,我又在喜马拉雅注册了语音版的“指尖上的会计”,受关注热度不减“双微”。
创作的欲望与创作的能力谁能分得清吗?也许它们本就是一回事。《财会信报》的责任编辑曾不止一次问过我,稿件还能连载多久。我回答她们,只要我还做会计,理论上就可以永远连载下去。每个作者都会爱惜自己的文字,都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文字能出版成书,我也不例外。
我曾经在微博上夸下海口,“等我写够了十万字,就会找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指尖上的会计》。转发的朋友,到时赠送签名本啊!”话说出去后,一年很快过去了,微博的字数早就超出了十万。不断有粉丝私信我,书的进展如何,我每次都敷衍着回答,快了快了。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把我的微博文字做成了两本书出版。
自媒体的影响力超越了文字本身,它可以让自媒体人将知识变现。这既是做自媒体的幸运,也是自媒体能够持续经营的保证。“指尖上的会计”形成的影响力也有中国会计视野的助力,几乎在我注册微博的同时也在会计视野注册了“指尖上的会计”。在中国会计视野论坛,我也有了自己的“会说”专栏。
中国会计视野成就了数十位会计自媒体人,活跃于各自媒体平台的会计自媒体人几乎都能在中国会计视野上找到身影。自媒体如果能演进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这一定会让自媒体大放异彩。期待今后中国会计视野能发掘出更多的会计自媒体人,放大其影响,一起为会计事业尽献绵薄。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