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著作(1-2)
初试牛刀
今天本来应该高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今天是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成立67周年的喜庆日子,首先祝各位国庆节快乐!
最近,过着上午健身喝茶、下午看书查资料、晚上写文章的日子,有了很多的时间可以去学习人生哲学、思考财税问题。我一向觉得,这才是一个职业讲师应该有的状态:不断地思考总结,然后再厚积薄发。
在写作方面,我没有天赋,也缺乏积累。不要说写不出荡气回肠的戏剧小说,也写不出清新亮丽的散文诗歌,只是喜欢将自己对人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写下来,做一些总结。所以,我今天要写的不是“我和我的祖国”,而是“我和我的著作”。
我翻了一下以前的杂志,最早写的一篇文章,是1998年在《会计之友》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文章。98年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是《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状况表之差异》,这篇文章有幸登在了《财务与会计》杂志上。能在财政部主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1998年~2002年期间,我累计发表了30余篇专业论文,除了《财务与会计》杂志外,《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业内知名杂志也都有涉及。这五年中写的专业论文,是我的兴趣所在,每一篇我都付出了努力,每一篇我都喜欢。之后,虽然也写了很多篇论文,但大多是被职称所迫的。

最近几年,博客、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现在我喜欢写博客、写公众号直接和读者交流一些问题。写的好了,有人点赞,甚至有人打赏;写的不好了,无人问津,甚至有人反对。文章直接接受着市场和社会的评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愿意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对于我来说,写文章又变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砥砺前行
最早参与编写的两本书,基本上都是在干体力活。书的大纲都是主编拟定好了,只要按照分配的内容要求去抄抄写写就行了。跟任何工作一样,成为一个成熟的著作者,或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间过去将近20年了,那两本书的名字甚至已经淡忘了,但主编的名字没有忘,依然感激两位主编当时能给我机会。
2003年的时候,我作为主要的参与者编写了两部书籍。一本是《基础会计学》,另一本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由于后期我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财税实务研究,而不是财税理论研究,所以后一本书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在编写《讲解》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借助某央企的大力支持,先后举办了多场施工企业会计实务研讨会议。参加编写书籍的作者都来自于各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我负责把握政策和统稿,这样一个作者团队保障了书的实用性。和该央企的财务主管们在2007年还联合出版了《施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一书,写作模式基本一样,重要问题的讨论或者一些特殊细节问题的讨论情景,包括书名的商定,我至今历历在目。

2006年和2008年参加了苏万贵教授主持编写的财务禁忌系列丛书。我主要参与完成了《财务报表分析禁忌70例》和《施工企业财会禁忌75例》两本书。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苏教授策划的这个系列丛书,当时市面上根本没有类似书可以参考。从书的架构到内容的撰写,都要“苦思冥想”,参编的其他作者也都感到压力非常大。现在想来,当时之所以觉得苦,还是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尤其是反面的案例,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2008年,还主编了一本《成本会计实验教程》,是组织上分配给的任务,也可以说是领导给的一次机会。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