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皖南事变与企业管理

导读
项英(1898.5—1941.3.14),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
晚上看电视,一个台正在播放电视剧《新四军》,恰好是“皖南事变”部分。该剧大概是第一次将项英同志的形象搬上屏幕,坚持看了几集。说实话,对片子难有好评,但片中对项英的塑造差强人意,没有回避他的错误、没有丑化他的形象、也没有弱化他的作用。

皖南事变和西路军覆灭、金门登陆战役失利、朝鲜战场180师被歼并称我军的四大败仗。因此项英也一直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作为新四军当家人,项英要为皖南事变负主要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悲悯,是片子对项英情感的基调。为什么一个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工作极端负责、个人要求极其严格、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党的高级干部会成为这一悲剧“完美”的诠释呢,这不值得深思吗?
几集剧情看下来,项英的主要错误就浮现无疑了。
第一,对形势认识不足。对统一战线理解不深刻,以为妥协才能巩固统一战线。对于党中央的东进命令,项英迟迟下不了决心。甚至顾祝同已下令围歼新四军,他还有些不信。
第二,不能搞好团结,特别是与军长叶挺的团结。新四军军、政不和不是秘密,最直接表现是项英不信任叶挺,国民党对此也是洞若观火。

第三,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鞠躬尽瘁”因为有了诸葛亮演绎,成了领导者难得的优秀品质。但到了项英同志身上,这种优秀品质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们竟难以评判了。什么都过问、都负责自然是责任心的体现,但一个指挥十万人枪的首长不分权、不放权,结果是束缚了下级,不能发挥下属的能动性。
第四,一言堂,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这大概与项英自己觉得斗争经验丰富,产生自负情绪有关。丰富的经验有益于工作,一旦因此而骄傲,刚愎自用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五,犹豫,患得患失。战阵之事,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没有敢于牺牲局部的决心和果敢,什么都不能割舍、不愿放弃。突围都抱着搬家的心态,怎能不败呢?“舍得”可能是我们汉语中最富有辩证色彩的词汇之一,“舍”就是“得”。该放弃的时候需要果断,因为“舍”是为了得到更多。
在日、伪、顽的夹击中,项英之错结出苦涩之果是自然的。读史可以明智,对历史唏嘘的同时是否有需要我们企业管理者反思的地方呢?有人说军事管理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也许是巧合,项英同志的这些错误企业管理者也经常会犯。在我们周边,项英似的领导以及项英似的错误并不鲜见。
领导人如果不能常常提醒自己,优点一旦走向反面,就会蜕变为缺点,届时难免会留下“好心办错事”的遗憾。在企业管理中,骄人的资历与优秀的品质不应成为自矜的资本,因为优点只是获得成功的保障,失败却是缘于你的缺点。
(原载2011年3月3日《中国航天报》)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