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小白该如何进入500强公司?
写在前面的话:
近来由于连续发布了米粒新书的部分章节,所以收到一些读者的问题,在此声明,米粒不是专门做职业规划顾问的,将来也无意做这种有偿或无偿的服务,主要是因为我向来认为,职业选择是自己的事,因为它通常和自己的生活态度、家庭状况、自身天赋甚至体质密切相关,说到底,一份全职的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谁能比你自己更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所以,任何有关职业规划与选择的事,都不适合让任何人建议(哪怕是你的家人),倾听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是最重要的。(P.S.:那些收费的职业规划顾问要是看到我这些话估计要恨死我了~)
我写《十年涨薪30倍》这本书,以及通过网络的任何渠道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是旨在告诉你——我长了一双什么样的脚,我曾经穿过什么样的鞋,我选了哪个跑道,以及我是用怎样的方法跑的,不是为了让你跟着我学。我不知道你适合穿什么鞋,是因为你的脚长在你身上,只有你才知道什么鞋舒服;我不知道你要跑哪条道,要用多大力气如何调整速度,因为你的体质能承受多少也只有你自己试过才知道。
所以,请不要跟我描述你自己的情况和过往经历,然后最后问“我该怎么办”,对这种没有任何分析意愿的“等靠要”式的问题我一般不会回答。常在会计视野论坛看我回帖的网友也许已经了解我的风格,如果看公众号里的【米粒职问答】相关的文章也会发现,我回答提问者通常不会给出答案和建议,而是侧重引导和促使提问者省视自己内心进而独立思考做出选择。另外我只是根据提问者问的领域,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提供一些信息和例子,而你要做的是运用这些信息自己思考判断,而不是管我要答案,OK?
言归正传。以下这个问题是我前几天收到的,因为以前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两个点:
1、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该怎么进入所谓的“大公司”(或500强、外企、行业知名龙头公司、“四大”或本土排名靠前的大事务所);
2、非会计专业的人除了考会计证、CPA外,如何转行进入会计行业。
由于我的书里第13~15章写了米粒当年如何选择并成功转行做会计,所以今天就这两类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权当读书会的一个话题。
Q:我是本科非会计专业,目前在一家私企,全部工作经验也都是私企之间的往来对账、发票等。我看您发的文章都是有关大中型企业财务的。我想请问具备什么样的个人条件才能有资格进入500强企业,比如我看您之前成立成本科,像我这种想要从事会计的门外汉应该如何制定一步步的计划开始正式的会计生涯。
首先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我们在职场都是依靠劳动获得报酬,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这种劳资关系中是乙方。啥叫乙方?就是拿钱的,拿钱就得在甲方(付钱的人)面前当孙子,在劳资关系中,招聘单位就是甲方。做过乙方的人(比如事务所审计)都明白这个道理,做乙方就注定了要被甲方选择,别看有的乙方说,如果我足够“牛”我就能选择甲方,其实只是在甲方有选择需求的时候才会在一群候选人中选择你,人家如果根本没用人需求,你再牛有什么用?!
所以,作为乙方,为了被甲方选上,就得随时准备面对其他候选者的“竞争”。所以对于“如何进大公司或500强、外企等BLAHBLAH”的问题,答案就很清楚了——让自己更优秀。因为这些“大公司”都是20%的优秀企业,所以你只有让自己在所有竞争者中排到前20%,才有可能被这些公司青睐和选择。优秀体现在什么方面?对于刚毕业的新人来说,你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么比拼的大部分是教育资历,当然除了教育资历,在校时的实习经验也会起小部分作用。教育资历具体来讲包括:
1、学历(硕士肯定比本科有优势);
2、毕业院校(一本肯定比二本有优势);
3、英语水平(六级肯定有优势,口语流利肯定有优势)
4、职业资格证书(比如CPA肯定比其他野鸡证书含金量高)。
人在职场的胜负绝对不是从毕业找工作开始算的,赛跑从高考甚至更早就开始了,所谓“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个意思。输的原因很多,或许是自身天赋不够,或许是自己贪玩不够努力,但无论如何,起点不够就是输了,你要非相信那些“起点不重要”之类的鸡汤论调,那姐也不说啥了。既然起跑时输了,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弥补—— 不能一开始就去这些“大”公司,就先去小点的、差点的单位,然后业余努力学习、参加培训、考试,得到各种证书,装点自己的简历,再去敲那些公司的门。如果你读了之前发布的“麻雀变凤凰”系列中的文章(书的第13~15章),你应该能看出来,米粒不就是这么做的么?还等什么,有功夫提这种傻问题,还不如赶紧看书学习去吧!如果这样持续几年还是不能进这些公司,那姐还是劝你别钻牛角尖,多考虑其他的职业平台,比如创业型的小公司。如果你非要吐槽说那种公司不稳定啊什么的,废话,这不又回到开始说的“竞争”观念了么—— 大家都想稳定,可稳定的单位就20%,你实力不济排不到前20%,除了承受不稳定的风险,还有别的选择吗?别忘了,你是被选择的乙方!
下面说第2点,非会计专业的人怎么转行做会计。米粒的书里写的那段转行经历是1997-1998年,那个年代会计人才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多,如今全国有1200万人有会计证,在米粒转会计的90年代,有本科学历和六级英语水平,考个会计证和初级职称,找到一份正规的外资公司的财会岗位(包括出纳)不太难,但如今这种事的概率肯定是越来越低了,本科学历现在有多烂大街你们都知道。这就是我开始说的,你得知道自己长什么脚,才能知道自己该穿什么鞋。那么很多人又问,考过了CPA总该有竞争力了吧?是不是先进事务所会更好?OK,这些都是好的转行进入会计行业的办法,但是考CPA是个体力活,多数人需要几年才能考过全科,而到那时就会发现有了CPA证书还是进不去事务所:年龄原因、工资原因、家庭负担原因,一方面是事务所不愿意要,另一方面是自己也下不了决心去了。事务所本来就是压榨廉价年轻劳动力的地方,刚进入事务所的头几年,工作状态属于典型的“钱少、事多、离家远(常出差)”。话说,你真的想好要转入这种人才供大于求的行业吗?营销和战略学家老说要把眼光聚焦在蓝海(少人进入的未知的市场空间),而不是红海(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我想“会计”这片海恐怕都已经红得发紫了吧。
好吧,如果你真的要做会计这行,不妨谨记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做了应该做的一切准备,然后看缘分。机会比努力更重要,虽然这决不能成为不努力躺下等机会的借口。努力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被机会加载后的努力才显得有意义,因为只有后者才会因为可视化的成就而被别人看到认可,这些成就包括涨薪、升职,也包括现在说的转行做会计。考会计证和CPA都属于个人努力,但成功与否的结果取决于机缘,比如借助人脉网络去认识的人有话语权的公司,再比如在目前公司内部申请调动财务部门的空缺。机缘不到,什么准备都是白费。用徐志摩的那句名言来回答最恰当不过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虽然诗人的这句话是在说爱情,米粒是在说职场@_@)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