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本量利分析
前面的话
事实上,本量利分析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了解这些是用好它的前提。
对一个企业来说,在收入与总成本之间有最简单粗暴的关系,收入大于成本企业是盈利的,成本大于收入企业就是亏损的,那么具体要满足哪些条件工厂可以才达到盈亏平衡?销量应该达到多少?售价不能低于多少?成本应该在哪个区间?
这些其实就是本量利分析想要回答的问题。本量利分析研究产品的销售量、售价、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这些因素的性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告诉管理者企业利润是如何变化的。
本量利分析是基于一个核心的公式:企业税前利润=销售总收入-总成本=销量*售价-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量,根据这组公式,当销售总收入等于企业总成本(企业收入线与企业成本线相交)的量就是企业的盈亏临界点。在这个公式中,隐藏了销量与成本间的这样一些关系:
• 在销售总成本固定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售价的高低。
• 在销售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总成本和变动总成本的高低。
• 在销量不变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越低,企业能实现的利润越多。
同时也说明,当利用量本利进行分析时,是进行了大量假设的:
• 假设企业的所有产品都是可以销售出去的,这是公式中用销量来计算总成本的原因。
• 假设固定成本是可以准确估计的,假设销售收入与销量之间、变动总成本与销售之间都具有线性关系。
这也成为量本利分析的局限性:
• 首先要求企业的实际业务能符合这些假设,如果企业的产品是多变的或者产品价格的波动极其剧烈。
• 在确认收入、成本与产量的线性关系时,是参考历史数据和市场经验后的预测数据,预测是准确性会严重影响到量本利分析的质量。
所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其实应该包含几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 明确问题与不确定性。
• 获取足够多信息。
• 预测未来。
• 权衡各种方案进行决策。
• 执行决策,评价业绩与学习。
在实际业务中,收入、成本、销量之间有更复杂的关系,提高售价或降低售价都会影响销量;同样的,固定成本的增加,比如广告投入,在改变盈亏平衡点的同时,也在影响了销量和售价。所以,量本利分析更适用于在较短周期内的分析,或者是颗粒度较粗的分析,精准的判断还需要辅助以别的分析工具。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