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迷税梦第2期|英国全民公投脱欧是一场不负责任的耍流氓

1 全民公投耍流氓
这两天被英国脱欧的新闻刷屏,可问题是,人家脱了么?
早着呢。
全民公投的脱欧结果只表示,英国该跟欧盟坐下来就分手的事儿正式聊聊了。聊完之后回去到议会上撕逼,这条路长着呢。
所以,别急着给人家扣帽子,脱了之后会咋地。现在唯一确定的是,由卡梅伦导演,英国民众倾情奉献,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闹剧——《全民公投之耍流氓篇》。
先看两个新闻。
1.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在英国公投最终结果公布6小时后,英国人搜索的最热门问题依次是:离开欧盟意味着啥?欧盟是干啥的?欧盟有哪些国家?我们离开欧盟会咋的?欧盟有多少国家?
2.英国公投之后,大量英国民众表示后悔选择“脱欧”。请愿进行二次公投的人数超过150万。请愿书称,公投率不足75%(此次投票率为72%),必须所得票数超过60%才能有效(脱欧支持率为51.9%)。根据英国法律,请愿人数超过10万,议会将考虑审议,政府会有回应。
总结新闻要点,公投结束后,好多英国人终于想起来了解一下“欧盟”到底是啥,也就是说,有相当比例的英国民众在不了解欧盟的情况下选择了脱离欧盟。而其中好多人今天承认,“老子当时觉得不会脱,老子就投脱,反正玩呗,没想到玩大了。”于是好多人希望像买饮料一样(广告位待租),再来一次。
再来一次?三局两胜?
你们玩呢?你们这是在搞公投哎,公投的结果影响的是你们将来怎么过日子,“大不列颠”整成“大不了拆”,好玩么?
有人说,“我骄傲!因为我一人一票,我民主!”
一人一票,确实是直接民主。可是,直接民主就一定好么?
英国民众在刚才新闻里的表现就是送给“直接民主崇拜论”者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收好,拿走,不送!
英国这次全民公投的结果是,“脱欧派”以51.9%:48.1%险胜“留欧派”。谁能告诉我这3.8个百分点有多大差别?用这3.8个百分点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甚至影响几十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你们真的觉得好么?
有人曾批评民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可这次3.8个百分点连“多数人的暴政”都配不上。
尚书并非是对脱欧或留欧有意见,而是强烈不认同这种产生结果的方式。
因为,一人一票的公投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足够理性成熟的公民和相对完全的信息披露。
而这次公投中,这俩都没有。
当公民不够理性成熟,就很容易被政客的一两句话煽动情绪;当信息选择性地披露,往往意味着政客开始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公民。两者叠加在一起,非理性不成熟的公民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政客当枪使。
政客通过极其片面而富有煽动性的话语点燃民众的情绪,让民众把脑子放在家里,用一腔热情去投票。政客误导民众,再用“民意”去绑架政府,携“民意”以令天下!可问题在于,这种“民意”根本经不起检验。民众沦为政客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全民公投一不小心就会走向民主的对面——独裁。
全民公投恰恰是以“民主”之名戕害“民主”。
所以,不以公民理性成熟和信息完全披露为前提的全民公投,都是耍流氓。
有人问,那你说这事儿咋整?
其实英国自己有答案,我们这帮看热闹的都是替人家瞎操心。英国本来就是一个“代议制”民主国家,“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比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在很多时候都好的多。尤其在当今社会,政府事务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就更需要有更专业、更职业的人代表民众来参与政府治理。毕竟,蓝翔的兄弟们挖掘机开的好,不意味着可以搞得好“供给侧改革”;同样,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各位智囊给你理个发,你可能都没脸出门见人。
尚书的意思很简单,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儿。
英国这次公投脱欧一定意义上是卡梅伦导演的一次不负责任的政治游戏。当年为了选票答应公投,现在骑虎难下,让民众“可劲儿造,造完大不了老子不干了!”把政府的责任推给一帮尚未理性成熟的老百姓。
其实,老百姓自己也无辜着呢。
“我哪儿懂这个,非让投,那就随便投呗。”可是结果,你得自己承受。
现在要求重新投票,你问尚书支不支持?尚书说,部分支持。为什么?你们还是在用一种业余的方式决定一件影响重大的事情,这种方式,尚书不支持。但是,正如尚书说的,第二次公投比第一次公投好的地方在于,通过第一次公投,信息披露的更充分了,一些民众可能更冷静了。
接下来,事情还会更热闹,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我们,可以边走边瞧。
2 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利用这个机会,尚书再多说几句英国的“代议制”民主。
英国是最早实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国家。(希腊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
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可以追溯到1215年。中世纪英国著名的“无地王”约翰是个喜欢找人干架的国王,但是经常打不过人家,为了筹集军费就将贵族的免除兵役税提高了16倍,并且增收封建继承税,引起英国贵族的强烈不满。1215年4-5月,罗伯特·菲茨等贵族发动大规模叛乱,而且得到了市民支持,约翰被迫让步。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的兰尼米德草地上,约翰和25名贵族代表搞了一次野炊party,签署了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大宪章》。明确对国王课税权加以限制,国王征税必须经被征者的同意,即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经过同意才纳税”的普世原则。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经过谁同意呢?这就涉及到同意者的代表性问题和建立一个进行讨论及表示同意或反对的机构的问题,议会应运而生!1265年,贵族孟福尔自行召集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
1340年,议会法案规定:非经议会中高级教士、伯爵、男爵和平民的普遍同意,国王不得征收任何赋税。这是首次将平民与贵族相提并论。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并于1343年第一次单独展开会议,两院制自此诞生。在15世纪之前,批准纳税是议会唯一的职能。
英国通过税收问题发展出了自己的“代议制”民主,并成为后世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
3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全民狂欢”
尚书是搞税的,所以接下来继续说点儿“税事儿”。这事儿跟英国公投脱欧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1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让尚书有幸见识了一场“全民狂欢”。
在5年前那个火热的夏天,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征求意见稿达到了23万条,超过人大以往立法征求意见稿的总和!群情高涨,尚书当时也激动得不知所措,恍惚间以为纳税人意识觉醒了,一个纳税人社会、公民社会已然来临。
后来发生的一切,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太年轻了,图样图森破。
制度改革涉及多项内容,但几乎所有的意见稿都只关心一个问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到底提高到多少?

几乎每个人提的数额都跟自己的收入高度相关。建议提高到4000元的,收入多半在4000元以下;建议提高到5000元的,收入估计超过4000元,没到5000元;建议提高到10000元的,收入至少得有八九千了。
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很简单,“只要老子不交税,你们爱咋咋的。”
一场严肃的制度改革画风突变,菜市场上买白菜的情景开始浮现。
政府说,“免征额从2000提高到3000。”
民众说,“不行!我们觉得怎么也得5000吧。”
政府说,“这尼玛太高了,受不了,最多3200吧。”
民众说,“那哪儿成,至少得4000。”
多次重复此过程。。。
“3500,成交!”
对此结果,收入在3000以上,3500以下的民众开始狂欢,不仅因为免除了个人所得税,而且觉得受到了尊重。
与此同时,收入刚刚超过3500的民众在黯然神伤,怎么就不能多提高个500块钱呢?这不是明摆着跟我过不去嘛!
此情此景,像不像英国公投脱欧?
同样是全民参与(虽然我们只有23万,但确实是对所有老百姓敞开的),同样是不成熟不理性不专业的民众,同样是不完全的信息披露。
凭什么说我们的民众不理性不成熟不专业?
因为我们的民众只关注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免征额,而免征额根本就不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尤其是老百姓在免征额问题上考虑的只是很单纯的“我不交税,怎么都成”。
凭什么说我们的信息披露不完全?
因为梳理一下过去二十多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会发现,我们其实主要就干了一件事儿——不断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税的免征额。这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政府会形成政策幻觉,误以为搞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就是提高免征额而已。二是老百姓会形成路径依赖,以为每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就是跟政府讨价还价的过程,毕竟没见过个人所得税改革还有别的啥嘛。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可怕,历次改革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培育了不专业不成熟的民众,而在下一次改革时只需要“讨好”满足收入相对较低、数量巨大的民众,即可赢得民众对改革的掌声,一派虚假繁荣!
尚书觉得,这比明目张胆地做坏事儿坏多了,因为你光明正大地做坏事儿,傻子也能看出来,一定会有人阻止;可是这种隐蔽而不易察觉的方式,以“尊重民意”之名绑架民众,再用汹涌的民意反过来绑架政府。民众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说“卖得好”!
问题的原因不复杂,因为税收是一件相对专业的事儿,目前的民众大多没那么懂。就像现在的你可能也在困惑,“我们要求提高免征额怎么了?!”
要求提高免征额本身当然可以理解,减少自己的税负是人之常情。可是改革的后果有谁考虑过?
举个栗子。
大家都觉得我们国家贫富差距太大了,好多人也知道可以通过税收来缩小贫富差距,其中最有效的就是个人所得税。但2011年把免征额提到3500元的结果是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说人话就是,本来个人所得税能干的就不多,现在能干的更少了。
有人说,不对啊,不是好多低收入者免除个人所得税了吗?
说的没错,可是高收入者税负降低更多,所以贫富差距反而是拉大的。
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比这更残酷的是,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想什么结果。只是一味地喊,“个人所得税,你给我出来,没看见贫富差距这么大吗?也不知道干点儿正事儿!”
可是我们能要求一个只有2%左右的人缴纳的税收做什么呢?
个人所得税这么点儿收入,在改善公平上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我们希望他“四两拨千斤”,可他的心声却是,“臣妾做不到啊!”

个人所得税“沦为”这步田地,是民众和政府共同“努力”二十年的结果。当所有人都将目光锁定在免征额上时,大家都忘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关键问题在于“高收入者几乎不纳税”。
很遗憾,改革的重点和关键被遗忘在“全民狂欢”后凄冷的夜色里。
如前面所说,英国公投脱欧还有第二道屏障——议会,更为理性、成熟和专业的议员会更认真地考虑这一问题。但是,我们的改革呢?我们同样有人大代表,代表普通民众直接参与制度改革,但问题在于,我们人大代表的专业性如何?
一个卖空调的著名企业家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该提到5000!”
一个卖矿泉水的更著名的企业家说,“起征点该提到1万!”
尚书差点儿吓尿了。
提到1万?!按照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提到1万的效果跟取消个人所得税没多少差别了——没几个人需要缴税了。
这就是我们的人大代表,连“起征点”和“免征额”都搞不清楚,就有如此勇气仗义直言,令人钦佩。可尚书怎么觉得有点儿像“无知者无畏、童言无忌”的意思呢?
要命的是,人大代表不是孩子,他们的观点是可以影响制度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大代表都如此,我们相信有很多专业的人大代表会给出专业的建议,我们同样相信前面两位代表在卖空调和卖水上的专业水准,但是很抱歉,术业有专攻,你们不懂税收。
民众不懂税收,人大代表不懂税收,是不是意味着就要将税收束之高阁,专家自己玩吧?
恰恰相反。
当我们认识到不理性的“全民公投”和不专业的“代表参政”所导致的社会后果,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警醒。我们依然相信民主的优势,可是民主要有好结果是有前提的,最基本的就是民众和代表的理性成熟与专业素养。
在轻言民主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启发民智。如梁启超所言,“民智未开而设议院,取乱之道也”。
我们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民众对包括税收在内的社会事务不再陌生,甚至成为茶余饭后聊天扯闲篇儿的内容。我们不奢求每个人都成为专家,但每个公民都该有常识,每个代表至少不业余。政府更有责任让民众在面对每一次变革时,尽可能获得全面、客观的信息,并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参与讨论。
我们热忱憧憬更为理性成熟的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我们强烈欢迎更为专业负责的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4 我是结尾
感谢英国,搞了这次闹剧,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全民公投,到了该反思的时候。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的,哪怕民主也不是,更何况是以民主之名行煽动之实。
可是,不完美的制度造成的后果要全体承受,这要求在运用这一不完美的制度时尽可能地审慎,启发民智,留下一个负责任的结果。
最后,尚书支持脱欧还是留欧?这篇文章里没说,所以,因这个问题扔过来的锅,尚书不背。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