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享|边际贡献
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案 例
甲和乙各带了面饼上路,甲带了3块,乙带了5块。走到一半,路上遇到了丙。丙说没带干粮,要分吃甲乙的面饼。怎么办呢?
一共八块面饼,不是3的倍数。于是他们就将每块面饼切成了3份,这样共有24个小块,然后各吃8小块。完了商人丙执意要给钱,留下了8个金币。到底怎么分呢?
甲和乙产生了争执,乙认为自己带得多,按5:3的比例自己应当拿走8块金币中的5块。甲不同意,坚持要按4:4的比例对半分。争执不下,他们就去找村长,村长给出了更符合财务原理的第三种方法。你知道村长是怎么分的吗?
还在思考的朋友可以缓一点往下读。
村长说:甲得1块,乙得7块。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里其实就是一个边际贡献的概念。假如将这8块金币比作他们当天挣得的利润,利润的分配就要看边际贡献了。
甲的边际贡献 = 9/24 – 8/24 = 1/24
乙的边际贡献 = 15/24 – 8/24 = 7/24
甲乙的贡献之比 = 1/24 : 7/24 = 1:7

边际贡献是收入扣减可变成本的概念。这里甲乙都得扣除他们自己的消耗,才能计算出各自的贡献。显然,丙吃到的8小块,有7块是乙那里省出来的,而甲仅仅贡献了1小块。
听到这个分法,甲简直要崩溃了。早知如此,就按乙的提议,那走3块就是了。要知道,1块金币在他们村里可以换来1头羊的。就在甲懊悔叹息之际,村长又问了他一个问题:在分饼之前,如果你知道丙会赏你们金币,你会怎么做?
大家帮着想一想,甲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那就不吃了。将自己的3块全部贡献出来给他们两个吃。他们各吃12小块,自己就可以得到8块金币中的6块了!(乙的贡献为15/24-12/24=3/24,与自己的9/24相比,1:3的比例)
点 评
村长分饼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要当官,学财务。开个玩笑,言归正传。这个案例,其实就是一个合伙人制企业的典型架构。
两个人合伙开公司,如果收入是统算的,比如一个做推广,一个做服务。挣来的钱如何分呢(假如出资一样,没有分配比例倾斜)?这就要扣除各自的成本来核算了。比如一个拿工资,一个不拿。分配比例就不一样了。
看明白了上面的故事,就能想明白合伙人公司为何给自己开很低的工资了(当然,还包括配车等其它个人福利支取)!自己的成本越低,参与分享的比例就越高。
应 用
对于企业来说,销售收入往往受制于市场与客户,要价余地不大。企业能管控的就是自己的成本了。
对于一个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各个事业部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分金币的甲乙各方。如何能最大程度地获得集团公司的资源(项目融资,销售预算,配备人员等等),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事业部产品线的边际贡献利润率。像这个案例,甲乙的贡献利润率分别是11%与47%。甲若不吃,就可以提升到100%。
这个案例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一个服务于多元事业部的工厂财务总监经常会陷入事业部财务负责人的费用分摊争议了。
我在无锡西门子半导体工厂做财务总监时,曾面对五个事业部的产品线条线管理。到后来,内存事业部(后独立的奇梦达科技)让我做专用工厂的财务总监时,我心里一阵轻松,再也不用被揪扯了。但是,不被揪扯也就是减少了被问责的机会。独立王国的工厂当然自己说了算,但是也会有失去资源竞争的夜郎自大风险。奇梦达独立两年就挂了,回过头来想想,也有成本管控的问题。参观过我们苏州工厂的,都有被颠覆的感觉:这哪是工厂,挖两个洞,就可以打高尔夫球了!奇梦达全球破产,最底层的教训就是:没算好自己的边际贡献(ntribution margin)。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