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遐想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增值税筹划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交增值税,而是为了多获得利润
讲“营改增”课程的时候,我曾经讲过一个采购比价的原则。简单地说,如果从一般纳税人处买材料,价税合计总共支出100元,获取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从小规模纳税人处买同样材料,价税合计总共支出86.8元,获得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情况企业的利润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料,必须按照一般纳税人的86.8折去计算,价格才合适。
上述计算,既考虑了增值税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也考虑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同时,也倡导了这样一个理念:增值税筹划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交增值税,而是为了多获得利润。
理论计算总是很完美的,但实际操作往往难以奏效。有的业务人员就问我,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我就偷偷告诉他,实行增值税后必须要要专用发票,然后按照不含税价格作比较,谁的价格低就买谁的。当然,这么算不如采购比价准确。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准确”的事情?你买菜,能买到最便宜的菜吗?你买衣服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吗?企业不算计,可能管不好;但如果总在算计,可能也不见得好。
就像我和粉丝之间的关系,有人天天提问,事无巨细,逢事必问;有人天天打赏,不问出处,逢文必赏;有人贴贴点赞,无论何时,遇贴便赞;有人见书必买,不管内容,哪本都买......
的确,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