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为什么不上市(一)
一直以来有一个说法“优秀的企业不用上市”。当然这个从侧面表现了广大股民对上市公司的失望(公元2016年1月11日A股再次暴跌5%,濒临),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一些优秀的企业没有上市。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优秀的企业不上市?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优秀的公司为什么不上市;第二上市的公司是否不优秀。
第一个问题,优秀的公司为什么不上市?
首先,著名非上市公司有哪些?欧洲最著名的是世界第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每一款汽车都有他们的零部件;著名的西门子家电,也是他们家生产的。西门子把家电事业部卖给博世了);美国著名的玛氏(德芙巧克力);中国著名的就是华为、老干妈、哇哈哈、顺丰等知名企业。
博世的原因可以从博世总裁的话中看出,他说:“其实在1930年左右的时候,博世曾经短暂上市过,创始人罗伯特先生,在上市之后,把一些股份分给了一些高级的管理者,但是之后就发现这样不好,因为那些管理层上市之后,有了钱就会变懒了,不会努力工作,因为他们已经拿了很多额外分红、收入,开始享受生活了,为此罗伯特先生觉得很失望,博世要停止上市,已经发行股票买回来。”很多上市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创始人员一般是VP级别的员工上市之后资产3、4千万以上,看看自己的工资也就不到100万。买了房子1000万,买了豪车500万,人生也就没什么追求了。VP做为部门负责人工作也没之前那么卖力了,下面的员工看着领导不努力而且企业已经上市了,自己努力也没什么前途了。另一种是VP拿钱自己创业了。这个时候企业很可能就会遇到危机。
这就让我想到了《中国合伙人》电影的原型新东方,上市之后徐小平和王强离开俞敏洪自己创业。他们去追求更高的个人价值。我记得前几年俞敏洪说过,他如果有机会重来,不会让新东方上市。
玛氏我不了解,但是根据MM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由于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更加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为了传递企业经营状况的有利信息,最为稳妥的融资方式是通过内部融资,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原有股东的利益,还能够避免因为外部融资而导致的市值下跌。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不佳的信息,而外部融资需要支付成本,因此企业融资的顺序一般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最后才是权益融资。简单来说就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当然内部融资是有限的,因为股东的财产是有限的,这个国内外都是一样的。当然企业发展到但是债务融资国内外有差异,为什么?因为国内外利率差异大。日本甚至是负利率,贷款去办企业利率相当的低。这说明国外债务融资成本几乎为0,企业肯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了。
华为,说说自己的理解。首先华为不满足IPO股东上限200人的要求。华为十几万员工当中持股的可能有5万人吧,远远超过了要求。美国最新的JOBS法案规定的股东上限从500人也仅仅提高到2000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华为可能永远不可能IPO了。那以前为什么不上市呢?华为可能创业1、2年就超过了200名股东。另一方面,90年代上市企业太少了,而且大部分是国企。哇哈哈也是这个原因,股东超过15000人。
老干妈呢?老干妈可以和茅台、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相提并论,也就是他有极强的产品竞争力,基本上老干妈可以代表一类辣椒制品。他和茅台等的特点是不可替代性,高附加值(高毛利)、无需更新,,所以老干妈不需要靠宣传、也不需要靠研发,就凭产品的竞争力火遍大江南北。产品卖得好,老干妈不缺钱,未来也可以一直依靠他的产品来赚钱。所以老干妈不用上市,他不上市自己也过的挺好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创始人的陶华碧的保守。陶华碧曾公开表示:“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
顺丰的话,我认为未来会上市,只是时间问题。在快递界,申通准备借壳艾迪西,圆通为了上市已经筹备5年以上。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团”、“蚂蚁金服“陆金所“,上市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上市公司私有化。这个主要原因是控股股东或者想要收购的机构认为股票被低估。一般会选择业务重组(KKR以及黑石常做此事),或者改换交易所上市(中概股,阿里巴巴)。
综上,我认为优秀的公司不上市的主要原因是
(1)不符合上市要求(华为、哇哈哈股东人数限制)
(2)等待时机,谋求更高估值(未上市公司、私有化上市公司)
(3)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常见于外国)
(4)创始人观念保守(老干妈)
(5)创始人担心企业管理者失去斗志(博世)
第一集结束,第二集《上市的公司是否不优秀》
后记:
下一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写,耐心等待,最近比较忙。O(∩_∩)O~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