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投资估值为何不用财务模型?
【本文系作者十多年来对国内外投资机构投资行为、估值方法观察的结果,以会计师的角度做出高度概括的总结,对投资人(PE)、债权人、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研究工作者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国外专业投资机构一般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财务模型作为估值基础,估算自由现金流,从而估值;而据笔者十多年对国内投资机构的观察和接触,很多投资经理连财务模型是什么都不知道,基本上没有机构会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完整的财务模型,估值是拍脑袋的对赌,为什么?
真不知道?这里不乏已经做大的投资机构,而且也有众多喝过洋墨水的海归派!
环境不允许?为何这么多海外的机构在要求被投资方提供财务模型且作为估值基础?
增加成本?这点30-50万的成本与数千万、甚至到数亿的投资损失算什么?
觉得没有用处?做都不做怎么知道没有用处?
的确,很多投资机构是不知道其用处在哪里,也不会要求被投资企业提供完善的财务模型并且作为估值对赌的依据。
好处在哪里?
1、可以逼迫被投资方重新梳理自己的业务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
2、可以迫使被投资方至少思考未来5-10年的战略,并且达到财务预测的可行性;使其想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逻辑性;
3、编制财务模型的过程,也是考察被投资企业整体素质、执行力的过程;
4、通过观察其最敏感变量,发现其核心能力,更好做出评价;
5、为对赌提供依据,不仅仅是以利润来作为对赌条件,使对赌达到过程控制;如以敏感和现金流作为对赌依据就比利润作为对赌就强得多;
6、为双方了解和沟通提供基础条件。
以上是我初步总结的好处。
投资界的朋友们,你们看了有什么意见?
【本文作者曾经亲手做过几个财务模型,指导过多家企业做过财务模型,感受是做了之后才知道它的效用。促使作者写出感受的是,深圳某公司投资深圳某IT公司,请我们对该IT公司财务模型做评估,过程中,双方互相协调,该IT公司基本上放弃原来的业务模型,重新定位自己的业务规划,而该投资公司也从中看到该IT团队的效率、执行力等,从而也找到控制点,确定双方的对赌指标】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