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写不好,审计质量管理就是自娱自乐的游戏
题目写得有点重,本来想写“审计报告写不好,审计质量管理只能事倍功半”,但是为了引起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重视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主要产品。即使过程控制得很完美,如果产品有缺陷,过程控制的投入成本会被大大地浪费。审计资源本来就很宝贵,投入到审计质量管理本应该起到规范审计作业、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增加审计价值等作用,但是如果审计报告存在各种瑕疵,审计资源就是一种浪费,投入到质量管理上的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质量管理的一系列动作就是花架子,只是做给别人看,或者自己心里得到一点安慰。什么审计质量全流程管控、审计质量全员管控、审计质量动态管控、基于PDCA的质量管理体系等等,都是为了审计的最终产品服务的。
审计报告是给人看的,尤其是给审计部门以外的人看的。如果审计报告仅仅是给审计人员看的,那么无论审计人员写出多少份审计报告,审计部门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企业组织里的审计报告是给管理者、领导者看的。管理者或领导者绝大部分都未从事过审计工作,因此审计报告的专业性体现在最基本的管理逻辑和清晰的意见表达上。审计报告的专业性并不是体现在审计术语上,更不是体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罗列上。更别说有的审计报告,只能是审计报告的撰写人或者是审计项目的具体检查人员能看懂,而其他审计人员要费了老劲才能看懂,甚至看不懂。
很多审计人员或审计团队不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质量,低级错误不断地出现,审计报告的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审计发现问题。有的审计报告上,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逻辑混乱,问题的总体定性看不出问题的重点在哪里,严重程度在哪里,与问题的具体描述也不一致。如果审计报告的阅读者粗心一点,那还好,基本能看个大概,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不少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手段。如果连基本的语法和逻辑都有错误,阅读者要么会质疑审计人员的高等教育水平,要么会质疑审计人员的责任心,要么还会质疑审计部门有没有审计报告复核机制,或者质疑审计部门的质量管控水平。
有人说控制好了过程,就能得到好的结果。一方面,审计报告的撰写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审计检查过程密切联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复核、再修改、再完善、再复核、最后定稿的过程。审计报告一般不会一气呵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素材如何反映到审计报告上,如何进行筛选,如何进行加工。审计人员不能把审计工作底稿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直接粘贴到审计报告上去。审计报告也需要进行过程控制,尤其对于审计报告的主笔人来说,从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每一步都有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就是一种结果,是审计的最终产品。只有审计报告这种最终产品,才会有接下来的售后服务—审计咨询、审计整改督导等等。审计检查虽然不是完全围绕审计报告开展的,但是要对审计报告负责。审计检查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而控制,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而是为了能有更好的“审计产出”。
审计人员都要尝试撰写审计报告,并在撰写过程中培养报告思维或写作思维。检查思维和写作思维是有差异的。检查思维是尽可能地发现线索、找到问题,是在做“加法”。写作思维是尽可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观点、意见、结论,消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突出重要信息,是在做“减法”。另外,报告思维或写作思维还要有全局视角和客户视角,要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审计报告要表达的意思。
最后,还是要强调,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既是审计质量管理的终点,又是审计报告的起点。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