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科技疑似造假致IPO推后--大数据下的财税风险
新闻原文:界面新闻记者独家调查发现,天马科技所披露的2011年-2015年鱼粉采购量与其自身的海关进口数据存在高达38.12%至65.75%的缺口。同时,将近4亿元的鱼粉采购量也超出了相关供应商自身的进口量,甚至还有采购额累计超过7亿元的五家鱼粉供应商根本就没有海关记录。
就是这样一则新闻调查,让原本11月17日已经完成初步询价,并计划于11月22日线上线下同步申购的天马科技在11月21日傍晚公告,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决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
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带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便捷,也让我们财税的信息更公开化,透明化。金税三期(抛开恼人的系统问题)让大部分税收数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并网处理,暴出了一大批发票问题,伴随数据采集的进一步提升相信会有更多问题暴露出来,所以本文就想聊聊,财务数据的口径需要在哪些方面要注意,特别是您还做了点手脚的,千万别让这些自己挖的坑,埋了自己公司的未来,此处应有捂脸的表情。
那我们就试着罗列一下各个不同政府部门会采集到的财税数据,并且尽自己所能给点应对方案,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做假,这里的方案更多是防止工作中无心的纰漏。
1、工商部门:工商的年报,大部分数据是参考财务报表填写,但要特别注意年报时网站提示的内容,例如是万元还是元,小数点后保留几位,税金的口径是全年实缴各类税金的总和,另外要特别提示的是工商数据可以选择不公示。
2、税务:各类税务报表,这里要特别提示是税务收入成本费用的口径有时候与会计口径不一致,要特别关注税企差异。
3、社保中心:这里最主要的是工资的定义,社保的工资缴纳基数和人数应该与税务、残保金以及财务做账的工资等数据能一致。
4、统计:统计季报与年报,各行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统计报表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填写内容,这里要特别提示的就是,统计的很多口径是在财务记账的数据上调整得出的,例如工资、产量等等,要特别注意这些数据的合理性。
5、银行:银行一般会要求提供合同、报表及银行流水等数据,这里最为关键的是现金流及收入口径,银行的内控部门会对这部分数据与公司其它公开信息进行比对,虽然是抽查,但这里不要报有任何侥幸心理。
6、海关:进出口信息,海关也会对进出口就数据进行统计,并定期公示,本文开题的新闻就是典型案例,除了可能会涉及公开披露信息,海关也会与税务部门交换信息,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7、公开披露财务数据:主板上市、登陆新三板甚至四板的企业都会被要求公开披露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由于是直接公示的,需要特别谨慎。特别是有些企业本身并没有上市或挂牌,但在重组环节会披露信息,这些内容也是需要注意的。
8、残保金:每年企业都需要按照公司实际雇佣及薪酬标准缴纳残保金,这部分数据需要与社保、税务及企业财务做账数据一致。特别是目前残保金很多都是税务部门在代收,数据比对更加容易,虽然残保金交的很心痛,但也不要因为他看似没那么重要就留下把柄。
9、科委:每年在做研发项目备案时需要提交研发支出等数据,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推测这部分数据与税务的研发加计扣除信息是联网的,即科委可以时时查看税务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并对数据的合理性及金额发生的逻辑进行校验。
10、各类监管部门的定期报告:建委、金融办、央行、软件企业认定等等。
11、国资的久其系统:国资企业需要填报久其预决算,这类报表应自财务取数,其数据应与对外的披露信息完全一致。
未来,上述数据都是可查询可关联的,伴随着大数据、协同以及云处理等概念的推出,这些数据越来越需要一致或合理,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些以往的工作经验:
第一,所有涉及财税数据均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外报出,最好可以具体到个人,这样保证口径的一致性,并有负责人对此数据进行审核再对外报送。
第二,所有报出的数据涉及的调整或计算过程应留有底稿,非财务直接统计数据需要留有各类台账或明细账作为支持资料。
第三,认真阅读不同政府数据采集的口径说明,例如工资,涉及财务核算口径、纳税申报口径、社保基数口径、统计报表口径等等,有些是实发与计提的区别,有些是在岗与在职的区别,有些是补贴与薪酬的区别,这些细节要特别注意。
第四,所有对外填报的资料,应统一保管,最好有责任人签字,责任要落实到人才可以执行到位,特别是对于人员更迭,要对这些资料做好交接工作。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