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信义无价,证据如山

杨良成 / 2016-10-28
文字 正常
  • 标签:
  • 凭证
  • 法制建设
  • 会计文化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中国自古以来,讲的是诚信精神,信义无价。同时,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们更要注重法制精神,注重财务手续,讲究法律凭证。

    很多学者都说中国是一个仁治的社会,与西方法制社会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一点不无道理。体现在财务上,比如借款、还款,中国人历来讲的是信义,而西方法制社会大多注重的是证据。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几个关于凭证的故事。

    唐代小说《续玄怪录》中有一个凭帽取钱的故事。神仙张老娶妻韦氏,韦氏兄前往拜访,临别时,张老给了他一顶旧蓆帽,并嘱咐道:“兄若无钱,可于扬州北邸卖药王老家,取一千万,持此为信。”过了五六年,韦氏兄家经济窘迫,迫不得已只得将信将疑地拿着张老的帽子到王老药店去取钱。韦氏兄讲述了张老之言,并拿出了张老的帽子请王老验证。这时,一小女在帏布后说:“张老常过,令缝帽顶,其时无皂线,用红线缝之,线色手踪,皆可自验。”因取验之,果然是小女所缝之帽。于是取钱而归。

    《逸史》里面有一个持杖取钱的故事。“昔有卢、李二生,隐居太白山读书,兼习吐纳道引之术”。后来李生还俗,因欠折官款,贫困不能东归。一次邂逅卢生,卢生问李生亏欠官钱多少,李生答欠二万贯。卢生送给李生一根柱杖说:“将此于波斯店取钱”。后来李生果然持杖到波斯店取钱而归。

    前面两个故事讲的凭证都是物件,并不是字据。下面还有一个关于字据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出自于《逸史》,原文如下:“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煅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五百贯,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勅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帖,累日惊叹!”这里面就写了凭证。白纸黑字的取款凭证,而且是尉迟公亲笔所书,尉迟公回忆往事,肯定要累日惊叹了。

    《太平广记》中的《赵和》篇,讲的就是一个财务凭证的案例。唐懿宗咸通初年,楚州淮阴,有东邻以庄券为质,向比庄西邻“贷缗百万,契书显验”。第二年,东邻先以八百缗付给西邻,准备次日将余款付清,赎回庄券。然东邻自信与西邻有通家之谊,况且又是隔日之事,故先付之款未在原契约中注明,也未向西邻索取收款凭证。次日,偿付余款之时,西邻不认昨日付款之事。“东邻冤诉于县,县为追勘,无以证明”,“复诉于州,州不能理”。因为没有凭证。后来赵和去断案,采取的也是讹诈的方式。他先是宣称府库里的官银被盗,然后对各庄银钱要进行检查。当然西庄是逃不过检查的,而东庄归还的钱,他们还没有动用,当问到这笔钱的来源时,西庄为了避偷盗府库官银的罪名,只得如实相告,这是东庄还来的钱。这样才还了东庄一个清白。看来凭证是多么重要。

    《拍案惊奇》有一回“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财奴刁买冤家主”中,有一个小故事,也说到了凭证。晋州古城县有个张善友,是个好善的长者。有一天,有个和尚来寻他,想将自己抄化来的百来两银子寄放在他这里,然后往他处继续抄化,讨要布施。张善友收了和尚的钱后,并未给和尚什么凭证,以至后来张善友外出时,和尚来讨要寄存的银两,张善友的老婆却耍起了赖皮,和尚因为没有凭证,被活生生赖脱了银两。

    上面说的是无凭证的,《拍案惊奇》中有一回“张员外义抚螟蛉子,包龙图智赚合同文”是有凭证的。说的是兄弟两人,一人外出时,兄弟共同立的一个合同。原文如下:

    东京西关义定坊住人刘天祥,弟刘天瑞,幼侄安住,只为六料不收,奉上司文书分房减口,各处趁熟。弟天瑞自愿挈妻带子,他乡趁熟。一应家私房产,不曾分另。今立合同文书二纸,各收一纸为照。年月 日。

    立文书人刘天祥

    亲弟刘天瑞

    见人李社长

    其实这个文书,按现在的说法,有重大缺陷,其中“一应家私房产”,并未写清楚明细。到底一应家私房产是些什么家私?又有多少房产,一概不知。大约写了等于白写,如果是现在,跟没写没什么区别。但就是这样的文书,当事人刘安住的伯娘,还赚了他的合同,怕他来分财产,要耍赖。当时没有扫瞄的技术,也不能拍照、复印什么的。被她赚去了就没有原件了。也就是没有凭证。看来即使亲兄弟,要明算账,也要有凭据才行。

    中国自古以来,讲的是诚信精神,信义无价。例如“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无二诺”,这样的优秀传统,我们肯定要继续传承下去,同时,看了上面的故事,我们更要注重法制精神,注重财务手续,讲究法律凭证。

    作者
    • 杨良成 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注册会计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专攻会计文化。 微信公众号:杨良成会计文化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n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