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产出会计与成本问答
有个网友问我:很多小企业刚开始一般就只有出纳,压根没有成本核算,但是它活下来了。是否说明成本核算不是必须的?
我的回答是:企业很小的时候没有成本核算,但是依然能够赚钱的比比皆是,说明成本核算不是企业赚钱的前提。这就值得思考,说明详细的成本核算不是必须的。老板的商业直觉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问:要控制产品成本,就要知道产品成本的详细信息。这个假设会不会有问题?
答:这个假设看似正确,但是反过来就不一定正确。知道了产品成本的详细信息就一定能够成功控制成本吗?如果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成本,路径不一定是详细的成本信息。因为很多企业成本核算很详细,每一笔订单的定价都大于成本,但是最后亏损的比比皆是。
问:现在提倡精益化管理,但是有效产出会计反而是粗放核算,是否相矛盾?
答: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产出会计通过简化核算,聚焦关键环节,也能提高企业的效益,这两个不矛盾。
问:在整体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企业老板是如何决定是否接受客户的订单的呢。这个是我一直的疑问。会参考核算出来的产品成本?
答:一般来讲,企业的定价具有连续性。因此定价只是考虑市场供求的变化、产能的变化等因素对定价的影响,而成本因素不是主要因素。这一点很多书上有论述,比如,你的成本高了,定价高了市场不接受怎么办?但是有人说定价不能低于成本,这话和不符合管理会计的实践。因为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只要能够有正边际贡献,就应该继续生产,否则就面临停产或倒闭。而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只要产能过剩,就应该充分用价格的手段来扩大销售。这是从财务上考虑。但是有人会说,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被扰乱了。说这个话的人所在的行业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区隔,所以大家会盯着别人的成交价格。举个例子,航空业,你会问你傍边的乘客的机票是多钱买的吗?你会因此而找卖给你的机票代理的麻烦吗?这说明机票是个高度区隔的市场。如果区隔了市场,价格就不会影响和原有客户之间的关系。再次,价格不是孤立的看涨跌,而要看这个价格后面附加了什么样的质量特征、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
问:我也会陷入一个思维困局:如果不知道每个产品的盈利,怎么能清楚企业利润是哪些产品带来的?
答:为什么要知道企业的利润是哪些产品带来的?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问:管理的目的就是企业赚钱,或者说老板的银行账户不断有钱进去。计算产品别盈利,可以找到亏本产品,然后淘汰这个产品,只做盈利产品。财务人员这个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答:目的达到了就行,为什么还要分析的那么细呢?
首先,淘汰不盈利的产品的思维貌似正确,其实忽视了企业产能这一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产能过剩,亏本但是有正的边际贡献就应该生产,所以老板会接单。财务要做的就是保证老板接边际贡献为正的单。如果产能不足,那就要看,定价高的,貌似盈利的产品是否会占用过多的产能受限的资源。这些都是约束理论和有效产出会计的工具。
其次,企业整体赚钱和每个产品都赚钱是同一个目标还是企业追求的两个目标?当然前者是唯一的目标。后者往往是派生的,为了绩效评价。因此,不能为了绩效评价让企业的目标出现分化。部分产品不赚钱,但是如果这部分产品有助于其他企业赚钱,或者能够分摊一部分固定成本,何乐而不为?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