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个书店,至于吗?!
陪孩子逛书店,发现自己的购书激情消失殆尽,全然提不起兴趣。只好草草收兵。老师说,“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我的激情和兴趣呢,跑哪儿去了?想到的原因是:其一,改看电子书了。其二,好书真不多。
为什么看电子书?时下,许多人责骂电脑、平板、手机夺走了我们儿时回忆中的书香墨韵。难道暴力的源泉是刀剑或者枪炮?至少,生活、娱乐的多样化,增加了可选项、自由度。电子书的好处,我有深切体验。
一是环保。既节约纸张,也节约储存空间。某大学评审论文都改为电子版了。哥今年评审来自全国的工商管理教学案例,也是电子版的。以前因书架不够而引起的家庭矛盾,现在是绝迹了。
二是方便。电子书便于归类存档和搜索。整理书架容易,还是在电脑中建个文件夹容易?尤其那些大部头,再也不会因为收拾而让我腰酸背痛了。周星驰的《鹿鼎记》里面,皇帝都要爬梯子才能看书,累不?成龙的哪部电影,也有类似场景。下次再搬家,就不会有人说“孔老二搬家全是书(输)”了。在书上做笔记,以前被视为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的优势。现在,PDF文件里面勾勾画画也非常方便了。而且,画直线都不用直尺了。妈妈也再也不用担心你那点书法了。
三是便宜。网上一搜,一下载,over。除了一点点时间,哪里有什么成本?这不是穷的问题。买得起书的人,也可能图省钱。当年,谷歌有个宏大的愿景,想要把所有人类的书籍全部电子化。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享受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何等功德!据说是因为版权,最后没成功。即便付费,电子书也远比纸质书便宜。便宜带来的后果是惊人的,从购买到传播,都会有量级的增长。一个硬盘,就等于一个小型的、专门化的个人图书馆。
顺便说到,所谓作者的版权,可能我的看法比较极端。要靠写书、卖书赚钱的作者,能有几个?我相信,动辄数万的出场费,才是某些经济学家写书的真正动力。也许,歌星不是靠卖专辑赚钱,而是靠广告。卖书的过程中,出版社、印刷厂、各级书商,他们也在分蛋糕。类似于电商冲击了店铺,包租公、包租婆们也是利益受损。他们躺着挣钱的日子没了,似乎是“受害者”。但社会总体的效率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最近有人提出,马云和阿里是危机之源。我猜,他们跟“包”家肯定是一伙的。也有人说,亚马逊在美国没有打败沃尔玛,是因为后者的高效率;电商冲击在中国很严重,是因为零售业效率低下。从全社会来看,电商是功是过,就一目了然了。看待变革,能不能不要有预设立场?所以,所谓维护作者利益、坚持纸质书的逻辑,很可能是书商、甚至图书馆的辩词。没人看纸质书,图书馆馆长、馆员就失业了。至少有部分馆员本就是受照顾的家属。PS:我好歹算是个作者,就没看到版权对我的利益。反而,如果更多的人看了我的书,岂不是社会声誉更好、影响更大?然后,我们坐下来谈谈出场费吧。
电子书的弊端,还有人会说伤眼睛。我不信。你不会调大字体啊?拿放大镜看书的那种笨拙,与点击一下“放大”的按钮相比,哪个好?纸质书的好处,有人说是可以有偶遇的惊喜,可以有随手翻翻的惬意。什么逻辑?随意看和故意看,究竟哪个为主?哪个更有效率?即便你就想“清风不识字、偏要乱翻书”,难道电子书必须看完前面才能看后面吗?真正妨碍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恐怕主要是习惯,“路径依赖”。但大势所趋,就不要做螳螂了。
好书不多,换个说法,就是书市有泡沫。于是,可以跟股市泡沫对比。泡沫的成因至少有3个。
一是作者的急功近利和虚夸。公司卖股票时,总要吹嘘自己的业绩多么漂亮。作者也是,为了吸引读者而煞费苦心。“你所知道的都是错误的”,哇,赶紧翻翻。“不可不读的”,好吧,读。至于名人推荐,就更不新鲜了。选书时,吹得天花乱坠的,什么“X岁实现财务自由”,什么“N天学会”这样那样的,不买。一个作者连续出很多书的,不买。就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晶”也不会多。
二是读者的非理性。有多少书,你是冲动型购买?反正我是曾经深受其害的。投资者情绪对于散户买股票的影响,尤甚。书的质量本来就成问题,又怕自己买了不看,或者受骗,就更不敢买了。
三是中介。就像媒婆只顾促成姻缘后收走婚介费,把凤姐、如花说成西施、貂蝉,投行或分析师也都只说公司的好。出书环节中,没有人对质量把关。要说有,也是把政治关。
唉,不就逛个书店嘛,生出这许多心念,都是不大出门“闷”出来的“骚”吧?至于吗?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